慧远大师
远公大师(公元三三四~四一六年),东晋时代人, 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 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 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偕同 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 真谛,感叹地说 :“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 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纵观大师一生的德业,可 概述为四 :(一) 弘护佛法,尊严僧格
远公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 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 安大师常常赞叹说 :“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 远身上了!”于此可见远公的器识超出常伦。远公二十四 岁时,便开始升座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远 公便援引庄子的义理为连类,采用格义方法,令听众清楚 地领悟。由于这种讲经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师便特许远公 阅读外道典籍。远公讲道之余亦勤以著述,相传鸠摩罗什 大师读到远公所著《法性论》后,大加赞叹云 :边方未见 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
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远公座下。东晋 太元四年(公元三七九年),道安大师为前秦苻坚所执,往 长安,其徒众星散,远公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广东罗 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到庐山清净,足可以息 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时有远公的道友 慧永,对刺史桓伊说 :“远公刚刚开始弘法,就有很多的徒 众来亲近他,将来一定有更多的学者来追随他,如没有一 个比较大的道场,那怎么行?”桓伊听了这话,发心建造 东林寺。远公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 三十余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远公的德望,当时的 东林寺成为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侣,望风遥仰,“东 向稽首,献心庐岳”。庐山东林寺与长安逍遥园鸠摩罗什译场,作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遥相呼应。
远公作为一代佛教领袖,十分注重僧格的尊严,针对 当朝某些官员提出沙门应礼拜帝王的说法,著《沙门不敬 王者论》五篇,阐述僧人不礼拜帝王的道理,高标出家修 道的胸襟,云 :“是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 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 ;遁世,则宜高尚 其迹。夫然者,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 三乘之津,广开人天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 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 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王之恭而不失 其敬。”远公于此推重出家的志向,赞叹修道的功德,无非 欲令世人具敬僧之心,亦令僧人自尊自强。由此,远公严 正声称 :“袈裟非朝宗之服,钵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 人,不应致敬王者。”可谓掷地有声,凛然刚骨,力争僧格 的尊严与独立。迫使篡位的桓玄,下诏书确立僧人不礼敬 帝王的条制,自此便成为中国的规约。 远公志逾丹石,不畏权势,心量广大,惟道是从,保 持着崇高的僧格形象。试以二例为证。其一,晋安帝自江 陵回京师,辅国何无忌曾劝远公在江干候迎,远公称疾不 行。安帝不特不以此为忤,反而来信安慰远公,谓“知所 患未佳,甚情耿……法师既养素山林,又所患未痊,邈无 复因,增其叹恨”。其二,桓玄征伐殷仲堪,行军经过庐 山,要远公出虎溪一见,远公亦称疾不堪以行,绝不破例 出虎溪去见宾客,桓玄只得自己入山。起初桓玄傲气十 足,不肯向远公敬礼,哪知一见远公的严肃神韵,不觉自然而然地致敬起来。桓玄问 :“不敢毁伤,何以剪削?” 远公答云 :“立身行道。”桓玄称善。桓玄的问难基于《孝 经》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以此经文非 难慧远“剪削”(剃发)为僧的行为,置对手于“不孝” 的地位。远公“立身行道”的答语也出自《孝经》,言简意 深,令桓玄十分佩服。桓玄下山后对左右随从说 :像远公 这样的人,实是我生平所未见过的,的确是位高僧大德! 其后桓玄沙汰僧众,特对他的僚属说 :“在此诸沙门,有 能申述经诰,畅说义理者,或禁行修整,……皆足以宣寄 大化,……其有违于此者,皆悉罢道。……唯庐山道德所 居,不在搜简之例。”远公为此致书桓玄,广立沙汰僧人的 条制,桓玄悉皆遵从。由此可见远公感化人之深。远公具 深厚的摄受众生之婆心。陶渊明耽湎于酒,而与之交往甚密,欲其参加莲社,简小节而取其旷达。朝廷叛军首领卢 循,远公执手叙旧,慈怀平等。足证远公荷负至教,垂裕 天人。祖师风范,高山仰止。
(二) 道隆德盛,威神莫测
远公一生德业隆盛,饮誉遐迩。许多外国僧人都说震 旦有菩萨大士应化,经常焚香礼拜,钦仰庐山。远公本 迹,吾人难以测度(鸠摩罗什大师赞称为东方护法菩萨), 然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亦足以感发人心。 远公率众初抵庐山时,寻找创立寺宇的地方。一日与 诸弟子访履林涧,疲息此地,群僧并渴,率同立誓曰 :“若 使此处宜立精舍,当愿神力,即出佳泉。”尔时,远公以 锡杖掘起,清泉涌出,因之构筑堂宇。其后天尝亢旱,远 公率诸僧转《海龙王经》,为民祈雨。转读未毕,泉池中有 物,形如巨蛇,腾空而去。俄而洪雨四澍,旱情缓解。以 有龙瑞,遂名龙泉精舍。 建造东林寺之初,木材匮缺,远公为此发愁,夜梦山 神禀告 :“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当夜天空电闪雷 鸣,风雨交加,殿前水池中,涌出许多上好的木材(出木 池遗址尚存东林寺)。刺史桓伊大为惊讶,更加相信远公是 神僧,召呼百姓出工出力,建寺速度加快。因将大殿称作 神运宝殿。 陶侃在广州作刺史时,一渔人见海中有神光,撒网至 放光处,得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造”的字样。陶侃以 此金像送武昌寒溪寺供养。后来,寒溪寺遭火灾,殿寺全 被焚毁,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殿堂得以幸存。陶侃移任江州作官后,派人迎请金文殊像,谁知金像抬上舟船便 沉到水底,多次打捞,了无踪迹。当时有民谣云 :“(金 像)可以诚至,难以力招。”东林寺建成后,远公至江上虔 诚祷之,金像忽然浮出水面,遂恭迎金像至神运殿,另造 重阁以供奉,并制文殊瑞像赞。 远公容貌威严,令人一见顿生敬畏之心。据传记载, 时有慧义法师,以强正自命,不肯服人,对远公弟子慧宝 说 :“你们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对慧远推服得不得了。你们 看我和他辩论。”及到听远公讲《法华经》时,屡次欲提出 问题来问难,终因心情战栗,汗流浃背,一句也不敢问。 另有谢灵运恃才傲物,一见远公,肃然心服。足见远公感 格人心之威德。(三) 礼敬梵僧,迻译佛典
东晋时代,佛法虽已不断地传入,然尚不完备,所以 梵僧来华弘化者,仍然络绎不绝。远公感于法道有缺,曾 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取经,得到诸多梵本佛经。远公 遂于庐山置般若台译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 一人。 远公重视与梵僧大德交往,礼请他们弘法译经,略举 数例 : 一、弗若多罗是专精《十诵律》部的学者,曾与鸠摩 罗什合译《十诵律》,不幸未译完,就忽尔去世。远公对此 非常慨叹,痛惜大法不能东来。后来,以律藏驰名的昙摩 留支来到关中,远在庐山的远公即遣弟子昙邕入秦,亲笔 致书昙摩留支,请他发心将未译出的《十诵律》余分翻译 过来,昙摩留支受远公的至诚所感,遂将弗若多罗未竟的 部分译出,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 二、鸠摩罗什大师佛学精深,独步阎浮,于姚秦时代 入关,大兴译场,学者云集,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远公 常常修书通好,殷殷致问,请教修证佛法过程中的疑难问 题(其问答内容具见《大乘大义章》),表现出远公作为一 代祖师,心胸广大,谦谨好学的风范,亦是文化交流的一 段佳话。 三、佛驮跋陀罗尊者,又称觉贤,北天竺迦毗罗卫国 (今尼泊尔境内)人,释迦族,甘露饭王后裔。以精通禅 律驰名,于义熙四年(四〇八年)来到长安。觉贤三藏因 被人指斥显神通而见摈于北方,远公特遣弟子昙邕入关,替他们和解,由于觉贤不愿再回北方,便投奔远公。远公 予以热烈欢迎,邀他加入莲社,请他翻译佛经,并以负 责的精神致书国主姚兴,为觉贤解除了被摈的处分,恢 复了觉贤的名誉。后来,觉贤又被邀到建康道场寺,译 出《华严经》(晋译六十卷)、《僧祇律》等佛典十三种共 一百二十五卷,为大乘瑜伽学说东流开了先河。华严宗风 的阐播,亦造端于觉贤的南下。南下的觉贤,所以有造于 我佛教,其功仍在远公。假定不是远公的宽宏大量,觉贤 虽怀大法也无由播扬。觉贤三藏终生不忘远公的知遇之 恩,遗嘱圆寂后骨灰安放东林寺,其舍利塔建在东林寺。 觉贤是历史上第一位葬在庐山的外国僧人。 从上可见,远公大师虽则是莲宗行人,然对大乘各宗各派的弘传事业,都以极大的热情予以推动。这种为法的 精神,表现出一代宗师的德操。(四) 启建莲社,上品往生
远公在庐山东林寺结莲社,率众精进念佛,共期西 方。凿池种莲华,在水中立十二品莲叶,随波旋转,分刻 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称为莲漏。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 正确,莲社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远公临 终预知时至,将一生三次见佛的事实告知弟子,制订遗 嘱,依古礼露其形骸于松林,与鸟兽结缘。至期果然安坐 而化,上品往生。享寿八十三岁。 远公大师往生,道俗奔丧,络绎不绝。四众弟子不忍 露骸松林,便奉远公全躯葬于西岭,治冢垒塔,谢灵运作 碑文,以铭其德。后人在寺中图画远公像,令人瞻仰。远 公大师德业广被,自晋至宋历代帝王谥号追荐多达五次。远公大师的净土思想是古印度净土教在我国初始弘传 的理论结晶,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同 时又与东晋时代苦难现实的催化以及远公个人修学背景相 关。兹对远公净土思想特色概述有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