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般若慧海 > 净土法语 >

赞净土超胜

时间:2022-08-03来源:平兴寺 作者:本站编辑 点击:
在凡夫地,欲得真穷惑尽,亦非易易。而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 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如来之万德洪名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 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 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 何劳说妙谭玄。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 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 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 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 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 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你讲得十二分教, 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着。珍重。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卷四之一315页)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 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正)印施极乐图序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 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 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见者,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是利者,横 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 功德之利也。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 。 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 狂慧,懡 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 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 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 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 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 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 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 ,特为保任此事 。 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

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圆顿法门。 以故等觉菩萨,已邻佛地,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逆恶罪人,将堕阿鼻,若能称念洪名, 即预末品。法门之妙,无以复加!世每以愚夫愚妇,悉能修持,谓为浅近。 致令如来究竟度生之心,郁而未畅。众生现生出苦之道,塞而罔通。 真歇了禅师云:“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 傍引中下之机。”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伏愿一切见闻,同随华藏海会之班,一致进行,回向往生也已。 (印光大师)

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念 佛法门,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断惑业者, 速证法身。具足惑业者,带业往生。其法极其平常, 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其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 菩萨,不能出其范围。故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 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正)栖真 常住长年念佛序

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 生。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 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均陶。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 念佛,遂至藐视净土。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 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 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 普劝华藏海众乎?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 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 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华藏海中,净土无 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 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 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 (正) 净土决疑论

唯即事持达理持。 所以弥陀圣众现前 ,即是本性明显 。往生彼土 ,见 佛闻法 ,即是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法门深妙,破 尽一切戏论 ,斩尽一切意见 。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 之流,彻底担荷得去 。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 尽思度量 ,愈推愈远 。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 为能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也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岂敢违抗,不善顺入 也哉。二正宗分竟。 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

若执持名 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 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 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 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 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 义 :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 寂光 ;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 土,进趋极果 ;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 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 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 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 度脱。 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

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 ,理应厌离 。极 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 ,理应欣求 。厌秽须 舍至究竟 ,方无可舍 。欣净须取至究竟 ,方无可取 。 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设不从 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 , 理亦不圆 。若达 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 ,舍亦即理 。 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 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 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 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 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 者自当知之。 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

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又念不退, 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 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 唯极乐同居 ,一切 俱非 ,一切俱是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 ,无此阶位 , 无此法门 。 非心性之极致 ,持名之奇勋 ,弥陀之大愿 , 何以有此 。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 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 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复次释迦一代 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 ,则末 后普贤行愿品中 ,十大愿王导归安养 ,且以此劝进 华藏海众 。嗟乎。 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 测度。 华严所禀 ,却在此经 。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 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

一念相应一念生 ,念念相应念念生 。妙 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称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 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 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 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

问曰:但念他佛,得非心外取境耶? 答曰:圆人炽然但念他佛,了知他佛不离自心 ; 权乘纵未了达自心,究竟心外决无别佛。故此念佛三 昧,若迷若悟,皆可共遵。迷者遵之,则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悟者遵之,则自他不二,始觉合本矣。名 为三昧中王,不亦宜乎! 蕅益大师《楞严经文句》

回忆我第一次与印光老法师相见,是光绪廿年,在普陀 山,那时,是化闻和尚请他在前寺讲《阿弥陀经》。自从讲完 了经,他便在寺中阅藏,二十余年,从未离开一步,只是闭户 潜修。所以,他老对教义极深。他老虽深通教义,却以一句 “阿弥陀佛”为日常行持,绝不觉得自己深通经教,便轻视念 佛法门。佛所说法,无一法不是疗治众生的病苦。念佛法门, 名为阿伽陀药,总治一切病。....
各位是印光老法师的弟子。今天纪念他老,便是纪念他 老的真实行持。他老脚踏实地的真修,实足追踪古德。他老体 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深理,依之起修,得念佛三 昧。依之宏扬净土,利益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辞劳瘁,在 今日确实没有。真实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别见,以一声佛号 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 得。 虚云老和尚开示老实念佛

以一切法门,皆须自力修持到业尽情空时,方可了生死。 否则任汝功夫深,见地高,功德大,倘有一丝一毫烦恼未尽,则仍旧仍是轮回中人。 既在轮回中,则从迷入悟者甚少,从迷入迷者甚多。又不知还能遇佛法否。即遇佛法,不遇净土之法,则仍旧出苦无期。仗自力则举世难得一二,仗佛力则万不漏一。净土法门,以自己之信愿持名感佛,佛则以誓愿摄受。譬如乘轮渡海,非己力之所可比也。(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一·P233)
 
佛菩萨岂要人念?只缘众生障重,佛菩萨指示种种法门。念佛菩萨圣号,不过令众生澄清妄念,彻见本来耳。 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妄心,妄心不得不净。 盖人如果以一菩萨之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当下自与佛菩萨无异。 (虚云长老)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著《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正)印施极乐图序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文殊发愿,普贤劝进。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耶?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耶?广说其可尽乎?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舍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正)与悟开师书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 也。……设非本师来入恶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见 此、行此、说此,众生何由禀此也哉? 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

众生一念心性,与佛无二。虽在迷不觉,起惑造业,备作众罪。其本具佛性,原无损失。譬如摩尼宝珠,堕于圊厕。直与粪秽,了无有异。愚人不知是宝,便与粪秽一目视之。智者知是无价妙宝,不以污秽为嫌,必于厕中取出,用种种法,洗涤令洁。然后悬之高幢,即得放大光明,随人所求,普雨众宝。愚人由是,始知宝贵。大觉世尊,视诸众生,亦复如是。纵昏迷倒惑,备作五逆十恶,永堕三途恶道之人,佛无一念弃舍之心。必伺其机缘,冥显加被,与之说法。俾了幻妄之惑业,悟真常之佛性,以至于圆证无上菩提而后已。于罪大恶极之人尚如是,其罪业小者,其戒善具修、禅定力深者,亦无一不如是也。以凡在三界之中,虽有执身摄心伏诸烦惑之人,而情种尚在,福报一尽,降生下界。遇境逢缘,犹复起惑造业,由业感苦,轮回六道,了无已时。故《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若非业尽情空,断惑证真,则无出此三界之望。此则唯有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时当末法,舍此无术矣。正)傅大士传录序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 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 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①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 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
 故使大悲隐然施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 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①。 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 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 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 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 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②是也。定即息虑 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 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 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 圣③,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④,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 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 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在凡夫地,欲得真穷惑尽,亦非易易。而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同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如来之万德洪名,熏自己之无明业识。久而久之,习以成性。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法门之妙,莫此为最。(念佛时,摄耳谛听,则不至大散。一心恳切,则自少昏沉矣)(三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三·P289)
 
        以一切法门,皆须自力修持到业尽情空时,方可了生死。否则任汝功夫深,见地高,功德大,倘有一丝一毫烦恼未尽,则仍旧仍是轮回中人。既在轮回中,则从迷入悟者甚少,从迷入迷者甚多。又不知还能遇佛法否。即遇佛法,不遇净土之法,则仍旧出苦无期。仗自力则举世难得一二,仗佛力则万不漏一。净土法门,以自己之信愿持名感佛,佛则以誓愿摄受。譬如乘轮渡海,非己力之所可比也。(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一·P233)
 
        今人若不专修净土,纵能深通经藏,彻悟自心。生死到来,还用不著。何以故,若不念佛求生西方,必须断尽烦恼惑业,方有了生死分。但能通达经论,悟明心性,而烦惑未断,依旧轮回。况未能深明经藏自心者乎。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带业往生也。(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二·P235)
 
        须知念佛,则汝心是佛。若不念佛,则汝心不是佛。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即不念佛,不能无念。既不能无念,则若不念佛,必念六凡。妄想颠倒,皆成生死根株,所以应当念佛。行住坐卧,不离此念。念来念去,念到生死根断。西方去时,便是上品上生也。(三编·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P999)
 
        譬如一句佛号,本极平常。念至及极,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均可悉得。又如树木,本极平常。而生根出芽,成干成枝,出叶开华结果,实有不可思议之妙。故知看做平常者,方能实有诸己也。若唯知其深妙,则多分难以措之躬行,只成深妙之说语矣。(三编·卷四·复周群铮居士书 ·P1116)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业识妄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是如是。(三编·卷四·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P1186)
 
        真如性海,寂照圆融。无能无所,不迁不变。尚无涅槃之名,何有生死之事。但以众生迷昧,全体埋没。不了自心,妄逐幻境。由是于逆顺等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从劫至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反承此寂照圆融,真如佛性之力,以作起惑造业,轮回生死之本。岂不大可哀哉。大觉世尊愍之,随机示导,说种种法。俾彼各得就路还家,亲见佛性。无奈众生根器不一,即生了脱,实难多得。因兹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冀彼若圣若凡,同于现生悉得解脱也。良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初非于心外别有所得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亦不可思议。生佛互摄,感应道交,故得易于成办耳。(三编·卷三·福州海门莲社缘起 ·P901)
 
        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悲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证无生,即下下根人,亦预圣流。其为利益,何可名言。此义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谓为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P376)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修之及极,皆可以了生脱死。而于现生决定可以了生死者,唯有净土一门。其余则多生多劫,尚未可决定即了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由仗佛力故,易于仗自力者奚啻百千恒河沙倍也。又须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以故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度群生。若非宿种善根,何能得闻此法。闻而不修,与修而不力,则可痛惜哉。既修持矣,又当力敦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恤贫济困。躬行实践,以身率物。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则生有令名,没登佛国。渐次进修,以至成佛。方可不负自己即心本具之佛性,如来说法度生之婆心。(三编·卷三·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 ·P913)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 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 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①。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②。 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 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 法界缘起。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然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偏指归极乐者,略有三 意:一为彼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无贵贱、无贤愚、无幼 艾①,皆知阿弥陀佛号,若有苦屈,启口发声,无不称其名 者。二为法藏比丘愿力胜故。摄二十一亿清净佛土诸庄严 事,总为极乐世界一刹庄严。发四十八宏誓愿,广接十方念 佛众生,来生其国。盖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 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三为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 乐世界即莲华藏海②。见一佛即是见无量佛,生一刹即是生无 量刹,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 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       ——截流《净土警语》
 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 出其外,不在其中者。……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 满①、权实②、偏圆③、顿渐④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性, 圆成无上妙觉而已,得非总一大念佛法门耶?……不唯宗教 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⑤,纵不欲念 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 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 何处谢无私;夹路桃华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 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第以 众生之根性不一,故如来之教法万殊。是以一代时教,随机 演畅。法门虽浩若尘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归元,皆证 即心自性。然于尘沙法门之中,求其不离事修,全彰心性,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 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最利末法,直出五浊者,无如净土持名 念佛之殊胜超绝也。诚所谓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 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千经万论,处 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若群星之拱北,万水之朝东 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 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 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 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 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 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 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有显现障 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普令 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 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 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 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 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 也。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 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 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 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则化之。即生作佛,转凡 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以 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念 佛法门,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断惑业者, 速证法身。具足惑业者,带业往生。其法极其平常, 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其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 菩萨,不能出其范围。故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 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实为如来 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为论判 也。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
不修此法,欲 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   (正)栖真 常住长年念佛序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 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 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 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为作佛,故易。经云:汝 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岂非以想念于 佛,即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无二致。而见性、作 佛,难易相悬若是,岂非念佛较之参禅,尤为直截痛快也 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 正见,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 魔事……以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常护念故。从今发心,直至道 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正念现前,智照精朗,一切 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莲池《弥陀疏钞》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 久经长劫,莫之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 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说诸法。括举大 纲,凡有五宗。五宗维何?曰律、曰教、曰禅、曰 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 以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众 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禅以修持,则即众生之三业, 转而为诸佛之三业。三业既转,则烦恼即菩提,生死 即涅槃矣。又恐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则用陀罗尼三 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 似我”,七日而变成蜾蠃矣。又恐根器或劣,未得解 脱,而再一受生,难免迷失。于是特开信愿念佛,求 生净土一门,俾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圣 则速证无上菩提,凡则永出生死系缚。以其仗佛慈 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也。须知律为教禅密净 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 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 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 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 也。   (正)青莲寺念佛宣言书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 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 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而《华严》一经,乃如来 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 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 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 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 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 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 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 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 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 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 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 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 容者矣。 (正)与徐福贤书

溯此法之发起,实在于华严末会。善财遍参 知识,至普贤菩萨所,蒙普贤威神加被,所证与普贤 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称赞如来胜 妙功德,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 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以华藏海 众,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 位法身大士,已遍游尘刹佛国。其弥陀誓愿、极乐境 缘、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须说。然华严会上, 绝无凡夫、二乘及权位菩萨,故虽大弘此法,而凡小 莫由禀承。乃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说 《无量寿经》,发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种 种胜妙,行人修证品位因果。此经乃说《华严》末后 归宗之一著。说时虽在方等,教义实属《华严》。 《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即以 《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使如来不开此 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续)无量寿经颂序

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当。亦有学者, 大乘自命,不屑修习。须知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 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 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兴起矣。 《华严》一经,王 于三藏,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 西方,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 以期圆满佛果。此之法门,何敢视作小乘?况善财已 证等觉,海会悉证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不屑 修习?(莲池大师曰:“念佛求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 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 缘。”编者敬注)岂但高竖慢幢,直是毁谤《华严》。 (续)念佛恳辞序

◎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 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证之前, 大有难易、疾迟之别。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 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律教禅 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 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 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 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 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 矣。须知净土法门,法法圆通。如皓月丽天,川川俱 现。水银堕地,颗颗皆圆。不独于格物致知,穷理尽 性,觉世牖民,治国安邦者,有大裨益。即士农工 商,欲发展其事业,老幼男女,欲消灭其疾苦者,无 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 (续)无锡净业社年刊序

仗自力了生死法门,虽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 死,又不知要经若干劫数。以约大乘圆教论,五品位 尚未能断见惑。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 恶道之虑,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初 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 生死事,岂易言乎?即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 果,任运不会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生子,若 以威逼令犯邪淫,宁肯舍命,决不犯戒。初果有进无 退,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 恶业。亦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者。初果尚须七生 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天寿甚长,不可以年月 论。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 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 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 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 不往生者。 (三)复吴思谦书

一切法门,皆须依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 之烦惑。若到定慧力深,烦惑净尽,方有了生死分。 傥a烦惑断而未尽,任汝有大智慧,有大辩才,有大 神通,能知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亦不能 了。况其下焉者乎?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真难如登 天矣!若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求生 西方。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 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 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亲 炙乎弥陀圣众,游泳乎金地宝池。仗此胜缘,资成道 业。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 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 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校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 天地悬殊也。 (续)念佛恳辞序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 难。唯此一法,全仗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及 与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即生了办 也。 (续)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

迨至众生机尽,如来应息,而大悲利生,终 无有尽。由是诸大弟子,分布舍利,结集经藏。俾遍 界以流通,冀普沾乎法润。及至东汉,大教始来,但 由风气未开,故唯在北方流通。至孙吴赤乌四年,康 僧会尊者,特开化建业。蒙如来舍利降临,致孙权极 生信仰。遂修寺建塔,以宏法化,此法被南方之始 也。至晋而遍布高丽、日本、缅甸、安南、西藏、蒙 古诸国。自兹以后,蒸蒸日上。至唐而诸宗悉备,可 谓极盛。天台、贤首、慈恩以宏教。临济、曹洞、沩 仰、云门、法眼以宏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 则专修净土。如各部之分司其职,犹六根之互相为 用。良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语行 三,决难分属。约其专主,且立此名。唯净土一法, 始则为凡夫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以 故将堕阿鼻者,得预末品。证齐诸佛者,尚期往生。 如来在世,千机并育,万派朝宗。佛灭度后,宏法大 士,各宏一法,以期一门深入,诸法咸通耳。譬如帝 网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悉摄 一珠。参而不杂,离而不分。泥迹者,谓一切法,法 法各别。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如城四门, 随近者入。门虽不同,入则无异。若知此意,岂但诸 佛诸祖所说甚深谛理,为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 即尽世间所有一切阴、入、处、界、大等,一一皆是 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又复一一皆即是真是本, 是心是性也。以故《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 十八界、七大,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如来藏妙真 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 不在其中。见《正编·复海曙师书》)由是言之,无一法非 佛法,亦无一人非佛也。无奈众生,珠在衣里,了不 觉知。怀宝循乞,枉受穷困。以如来心,作众生业。 以解脱法,受轮回苦,可不哀哉! (正)佛学编辑社缘起

溯自大教东来,远公大师,遂以此为宗。初 与同学慧永,欲往罗浮,以为道安法师所留。永公遂 先独往,至浔阳,刺史陶范,景仰道风,乃创西林寺 以居之,是为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岁也。至太元 九年甲申,远公始来庐山。初居西林,以学侣浸众, 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为创寺于山东,遂号为 东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远公乃与 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命刘遗 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师,亦预其社。永 公居西林,于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 辄闻异香,因号香谷,则其人可思而知也。当远公初 结社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属法门龙象,儒宗山 斗,由远公道风遐播,故皆群趋而至。若终公之世, 三十余年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 者,则多难胜数也。自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 导、清凉、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昙鸾著《往 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 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 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疏《行愿 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 即生了脱之法。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唯禅 宗诸师,专务密修,殊少明阐。自永明倡导后,悉皆 显垂言教,切劝修持矣。故死心新禅师《劝修净土 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 禅人正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 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 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真歇了禅师《净土说》 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 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 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 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 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 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证入。”长芦颐禅 师,结莲华胜会,普劝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贤、普 慧二菩萨梦中求入胜会,遂以二菩萨为会首。足见此 法,契理契机,诸圣冥赞也。当宋太、真二宗之世, 省常法师,住持浙之昭庆,慕庐山远公之道,结净行 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归依,为之倡导。凡宰辅伯 牧,学士大夫,称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余人,其 沙门有数千,而士庶则不胜计焉。后有潞公文彦博 者,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将相五十余年, 官至太师,封潞国公。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 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未尝少懈。与净严法 师,于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从 其化。有颂之者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 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至 九十二,念佛而逝。元明之际,则有中峰、天如、楚 石、妙叶,或为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阐此契理契 机、彻上彻下之法。而莲池、幽溪、蕅益,尤为切挚 诚恳者。清则梵天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 其梵天《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示众法语》,皆可 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能依而 行之,其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 作海会之良朋乎! (正)青莲寺念佛宣言书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 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 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 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 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据师子座,说 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 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 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 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 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 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 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 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师又问:“当 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 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 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 手,摩师顶,为授记莂:“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 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 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师 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此系法照大师,亲到竹 林圣寺,蒙二大圣所开示者。五台,乃文殊应化之道 场。文殊,乃七佛之师。自言:“我于过去,因观佛 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 波罗密,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过 去诸佛,尚由念佛而生,况末法众生,业重福轻,障 深慧浅,藐视念佛,而不肯修。意欲一超直入如来 地,而不知欲步五祖戒、草堂清之后尘,尚不能得 乎? (续)致广慧和尚书

极乐世界,无有女人。女人、畜生生彼世界, 皆是童男之相,莲华化生。一从莲华中出生,皆与极 乐世界人一样,不是先小后渐长大。彼世界人,无有 烦恼,无有妄想,无有造业之事。以仗佛慈力,且极 容易生。但以念佛为因,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 道。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一切修持法门,唯此 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三)复叶福备书

汝发露地学校、露地莲社之愿,固为省事,然 又不如随地随缘之为方便易行也。上而清庙明堂,下 而水边林下,得其可语之人,即以此事相劝。文潞公 发十万人念佛求生西方之愿,以结莲社。吾谓一人以 至无量人,俱当令生西方,何限定以十万也? (三)复 唐大圆书

教专仗佛力

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 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 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 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又无 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 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 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 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夫,断烦恼净尽了 生死者相同。故念佛决定要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 人天福报。彼离信愿以教人念佛求开悟之开示,切不 可依。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 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 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 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 (续)与 张静江书

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 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 生脱死,其难逾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 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 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 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 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 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 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 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 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 阁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别种念头。 果能如是,寿未尽则速得痊愈,以专一志诚念佛功 德,便能灭除宿世恶业,犹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 寿已尽则即能往生,以心无异念,即得与佛感应道 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阁下若信此话得及,则生 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正)复裘佩卿书二

《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 之元勋。知净土者读之,则为宏净土之善导。何以言 之?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十法界因果, 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着魔发 狂,为地狱种子。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今人谁能 修习?唯如子忆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但 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知好歹者读之,其肯唯 主自力,不仗佛力乎?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 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 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 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尚能得仗佛慈力乎? (正)复周孟由昆弟书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说其难,则 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说其易,则愚夫愚 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彼 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良以一则 弃佛力,以专主自力。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 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 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 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 益。 (续)复习怀辛书

佛祖出世,悉皆法随机立。末世钝根,当择 其契理而又契机者,专精致力。庶可仗佛慈力,横超 三界。于此一生,即了百千万劫不易了之生死大事。 (续)灵岩念诵仪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