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般若慧海 > 净土法语 >

示真信切愿

时间:2022-08-03来源:平兴寺 作者:本站编辑 点击: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佛说无量寿经》

 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终念佛,得生佛国,我不信是 语。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 因念佛故,不入泥犁。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念佛, 便入泥犁中。    ——《那先经》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①,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②,从心想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信自者 :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 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 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 虑。是名信自。
信他者 :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 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 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因者 :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 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 :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 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 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信事者 :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 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 ;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 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 :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 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 ;又深信西 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 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 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 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如是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 应厌离 ;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 ;欣净须取至究竟,方 无可取。故《妙宗》云 :“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 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 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 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 也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 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 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 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 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 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 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 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 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着,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华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 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正)与陈锡周书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 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 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 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印光大师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念佛一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 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 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 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 仗佛力者,由不知此义故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 得生彼国?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 厌离行,二者欣愿行。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 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 期。……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 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 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之意者,所以求生净 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明欣心愿求者,……常行念佛 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 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 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 倘再路头不真,涉入邪见,则善因反招恶果。 人天福报,亦不可得。阿鼻极苦,长劫难出。 印光大师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 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 信愿二法,常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 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 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印光大师 (正)复徐彦 如轶如书

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 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 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 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 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 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 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 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 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 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

 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则我今 者深感佛恩,故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欲求脱苦,故 应念佛;已造之业,无可如何,未来之业,可更造乎?生惭 愧心,故应念佛;同体心性,既曰本有,即今岂无?只欠悟 证耳,求悟心性,故应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 惭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 心念佛,念佛必切。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恳切念佛, 佛必转更念我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 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 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 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 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 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 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 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 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倒回,群贼恶 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相向;正欲 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 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 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 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 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 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 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 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 总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 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 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 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 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 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 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 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 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 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 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 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 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 见,犹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 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 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 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沈生死,旷劫轮回, 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 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 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 也。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 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 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 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 也。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 也。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 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自余 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诸经中处 处广赞念佛功能。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 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 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横截五恶道①,恶道自然闭。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佛说无量寿经》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 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舍 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 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 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 生者,无有是处。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

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 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 极乐渴想甚深,方得往生。    ——《善导和尚集》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 得生彼国?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 厌离行,二者欣愿行。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 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 期。……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 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 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之意者,所以求生净 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明欣心愿求者,……常行念佛 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 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

欲心不贪外事,专志念佛,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 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 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 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印光大师《印光法师文钞》

   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 顿好。心里头除过念佛外,别无一件事挂牵,则临终时,方可 无挂无碍。若现在还是样样放不下,看不开,则临命终时,所 有贪恋衣服,首饰,房屋,子孙之心,通通现前,如何能够往 生西方。........汝心里除念佛外,不使有一点别的念头。连汝这个身子, 也不预计死后作怎么样安顿。连孙子重孙等,都要当做素不相 识之人,不管他们长长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来接 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说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临 命终时,自然感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 印光大师(续编卷下·示周余 志莲女居士法语)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 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 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学躐等,必 未得谓得。解障无根,即障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 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 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 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心自矜。内自矜,必 执我之是。观人妄为,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 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 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必 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何伤我?以受抑为行门。   如是则居碍反通,求通反碍。于此障碍,皆成妙 境。……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    ——《净土十要》之《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佛四圣谛,苦谛 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 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 金不煅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 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 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疾如获 至宝, 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植净业因,方如莲 出淤泥,超登不退。倘无事则驾言念佛求生净土,一遇不 如意,辄悔愠咨嗟,吾恐三昧不成,生西未保。须于此十大 碍行,一一自验,果于病时、难时,乃至被抑时,唯增念佛 心,明苦空观,不尤不怨,庶莲萼日滋,称三昧宝王矣。    ——蕅益《灵峰宗论》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 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 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 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 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 矣。 (正)复高邵麟书三

 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 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 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 佛弟子。   ——善导《观经四帖疏》

 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 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 非当。此则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 庄严。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 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 爱视如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著一句佛号, 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 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 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 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 始信其往生哉?    ——截流大师《净土警语》

 今念佛求生净土,正返迷归悟,至圆至顿,概以梦幻扫 之,可乎哉?今人于梦幻妻子家缘不能当下割舍,梦幻功名 富贵不能当下远离,梦幻苦乐寒暑不能当下觑破,乃至梦幻 诗文机锋转语不能当下唾弃,独于梦幻西方则不求生,亦 大惑矣。夫依对待而论,娑婆活计,添梦者也;求生净土, 醒梦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绝待而论,惑业感于三界,恶 梦也;念佛生于净土,好梦也,亦不可不求生也。苟深思此 理,净土之生,万牛莫挽矣。   ——蕅益《灵峰宗论》

    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者,此众生之常分也。如 阿弥陀佛,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众生不知也。……若以众 多观之,佛则普为一切众生也;若以一人观之,佛则专为我 一人也。称性大愿,为我发也;长劫大行,为我修也。四土 为我严净也,三身为我圆满也。以致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 示瑞应,总皆为我也。我造业时,佛则警觉我;我受苦时, 佛则拔济我;我归命时,佛则摄受我;我修行时,佛则加被 我。佛之所以种种为我者,不过欲我念佛也,欲我往生也, 欲我永脱众苦、广受法乐也,欲我展转化度一切众生,直至 一生补佛而后已也。噫!佛之深恩重德,非父母所可比,虽 天地不足以喻其高厚矣。非闻开示,安知此意?不读佛经, 安晓此理?今而后,已知之矣。唯有竭力精修,尽报归诚, 拚命念佛而已,复何言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 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 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 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 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 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 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 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 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 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 世)。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如爪上土,失 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五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   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①,可使倾 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   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 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 我心造)。   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 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 生,如操左券②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 生善处受乐时。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 眼观之,较他一阐提①、旃陀罗②辈,仅差一步耳!        ——截流《净土警语》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 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 者,安知有广厦之清净?小器藜藿①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 丈?弊箧②锱铢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   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 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 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 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 见而不信也。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 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 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 不得生。   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 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 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经 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 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①,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②,从心想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解脱长者从三昧起,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已入出如来 无碍庄严解脱门,我见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 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 来,随意即见……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 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 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 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①、三恶道苦等,闻 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 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 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 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舍,求生 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 诸佛本愿意也。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 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 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怨憎会苦;所欲自至, 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 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 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 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 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 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狼狈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 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 其行远途。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 乎?  ——王日休《龙舒净土文》

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 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 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 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怨家之持刀 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 能引转矣。   ——彻悟大师《彻悟禅师语录》

譬如有人贫穷薄福,依诸豪贵以存性命。时有王子,遇 行出游,执大宝瓶,于宝瓶内藏王印绶。是时贫者,诈来亲 附,得王宝瓶擎持逃走。王子觉已,遣六大兵乘六黑象,手 执利剑疾走追之。时持瓶人,走入深草空野泽中,见旷野 泽满中毒蛇,四面吐毒吸持瓶者。时贫穷人慞惶惊怖,驰走 东西,蛇亦随之,无藏避处。于空泽中见一大树,蓊郁扶疏 甚适其意,头戴宝瓶攀树而上。既上树已,六兵乘象驰疾如 风,寻复来至。贫人见已,吞王宝印,持瓶冠头,以手覆 面,坐贪惜故,不忍见之。时六黑象以鼻绞树,令树躄倒, 贫人落地,身体散坏,唯金印在,宝瓶现光,诸蛇见光四散 驰走。佛告阿难:住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     ——《观佛三昧海经》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 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 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 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 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印光大师《印光法师文钞》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 教,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必定不得往生。   答: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生净土亦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喑哑人; 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即如韦提夫人, 是请生净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记悉得往生彼国。但此处女人,及盲聋喑哑人, 心念弥陀佛,悉生彼国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人但回心愿生净土,至彼更无二乘执心。 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非谓此处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 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 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根缺者亦尔。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正)复徐彦如轶如书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正)初机净业指南序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写经者至诚写经,专心一意,只管写经,别无情见,迨天已黑,仍抄写不辍。忽有人告以天黑,何能写经。尔时写经之人,情念一动,遂不能写。夫明暗之分,众生之妄见也,众生之凡情也。故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之际,只知写经,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则无光,而不能写经。迨至为人提破,无明动而情想分。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遂致不能写经。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那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三编·卷四·净土法门说要·P967)
 
        念佛法门,其大无外。至圆至顿,至简至易。但须明白其所以然。苟明其理,生信发愿,无不得益。否则随别种境界所转,不生真信切愿。虽有念佛工夫,亦不能得佛之利益。佛说法门,均须仗自力往生,必须业尽情空。非然者,恐戛戛乎难矣。果能业尽情空,再加以念佛工夫,必可以上品上生。便能与观音大士,同一力量。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矣。如做不到业尽情空地界,不如老实念佛。不存轻慢之心,不以意识卜度。临命终时,尚有感应之望。盖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不比余门,均系自力。自力与佛力相较,何啻霄壤之隔。所以从古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多有往生。而通宗通教者,或多失之交臂。诚可惜也。修行人须知娑婆苦,极乐乐。要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不可求人天福报,譬如处牢狱之求归家乡。然娑婆世界,乃一大牢狱也。极乐世界,方是好家乡。古人诗云,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诸君果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有谁争哉。要归家乡,不可犹豫,谓再过几年,则不能与佛相应。至诚恳到真信切愿即是西方种子。盖净土一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或专崇行持,而不尚信愿,则执事废理,仍属自力法门。与专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执理废事,同一过失。所以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笃哉斯论,不可不知。(三编·卷四·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P1006)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三编·卷一·复何希净居士书·P177)
 
        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以至诚持念为正修。切不可求开悟,明心见性,看念佛的是谁,此是参禅人的工夫。即真明心见性,若见思惑未断,尚无了生死之分。况未到明心见性地位乎。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门。若看念佛的是谁的人,决定无有真信切愿。未断惑,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无真切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求升反坠,弄巧成拙,许多痴人,均以此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三编·卷一·复孙艺民居士书·P213)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祈为慧察。(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6)
 
         念佛一门,须信愿行具足。信之既深,则发愿必切。发愿既切,则行持必力。但念弥陀,莫加他法。当以真信切愿,执持名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心念耳听,字字句句,念得分明,听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既以此法自行,必须又以此法化他,则化功归己,实为往生最胜资粮。(三编·卷四·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P991)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
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 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 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得生与否, 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P82)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 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 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 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 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 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 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 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 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着不舍, 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 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 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 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 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 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 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 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 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 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 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 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 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 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 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 作海会之良朋矣。 (正)初机净业指南序

肇法师云:“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 宝,秘在形山。”此语,且约未悟未证者言。实则此 宝包括太虚,竖穷横遍,亙古亙今,时常显露。正所 谓:“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可不哀哉?唯我 释迦世尊一人,亲得受用。余诸众生,经劫至劫,仗 此宝威神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犹 如盲人,亲登宝山,不但不得受用,反更受彼所伤。 由是世尊,随顺机宜,为之开示,俾彼各各就路还 家。于彼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中,随于何境,谛 审观察,以期亲见此宝。然具般若之智照,直下蕴空 厄尽者,虽则大有其人,而非末世钝根众生所能希 冀。于是遂开一特别法门,以期上中下根,同于现 生,得其实益。令以深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圣号,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即众生业识心,成 如来秘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方知此宝,遍 满法界。复以此宝,普施一切。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 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 具足自他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 别。 (续)念佛三昧宝王论疏序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 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 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 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 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 人,何敢不遵循? (续)楞严经楷书序

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 现所住之天地),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 (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 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 乐极生悲者,此也。以因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 也。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 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 期。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 界虽数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 间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 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 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指释迦佛)令人念佛 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 不生不灭之乐。以根身,则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 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 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 (正)复冯 不疚书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 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 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 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 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 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 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 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 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 (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见《正编·龙舒净土文 序》)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 二乘之上。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 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说净土修法, 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 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 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 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正) 与陈锡周书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 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 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 一切念佛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 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 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 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 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 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 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 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 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 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其不现 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 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 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 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 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 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 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 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 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 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 (正)初 机净业指南序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学 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久而 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彻底脱落。 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 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 晓,亦与看《金刚经》,而不知实相。看《净土文》 《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不能领 会。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见光相, 与未睹时无异也。倘复其明,则一睹即见光相矣。念 佛一法,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实相之相,当竭诚 于此法,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真我欲亲见,非大彻 大悟不可。欲证,非断惑证真不可。欲圆证,非三惑 净尽,二死永亡不可。若论所在,则阁下之长劫轮 回,及现今之违理致诘,皆承真我之力而为之。以背 觉合尘,故不得真实受用。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 珠,初未尝失,妄生怖畏,妄受穷困耳。 (正)复顾显 微书

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 于高上。若愚者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 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 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智。 倘恃己见解,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沉沦恶道, 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彼深通性相宗教 者,吾诚爱之慕之,而不敢依从。何也?以短绠不能 汲深,小楮不能包大,故也。非曰一切人皆须效我所 为。若与我同卑劣,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直欲妙悟 自心,掀翻教海,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为愚夫愚妇 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拙, 腾空反坠深渊乎哉?一言以蔽之,曰:自审其机而已 矣。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 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 达磨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时 节因缘,实为根本。违悖时节因缘,亦如冬葛夏裘, 饥饮渴食,非唯无益,而又害之。 (续)复王德周书一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 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 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 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 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 尚,早知后人者a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 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 五

昔大智律师,深通台教,严净毗尼,行愿精 纯,志力广大,唯于净土,不生信向。后因大病,方 知前非。嗣后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方知 此法,利益超胜。遂敢于一切人前,称性发挥,了无 怖畏。 (正)复戚智周书二

◎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鸦鸣鹊噪,水流风 动,无不指示当人本有天真(禅宗所谓祖师西来大意)。 况光之《文钞》,文虽拙朴,所述者皆佛祖成言,不 过取其意而随机变通说之,岂光所杜撰乎哉?光乃传 言译语,令初机易于晓了耳。然虽为初机,即做到极 处,亦不能舍此别修。 (正)复戚智周书

末世凡夫,欲证圣果,不依净土,皆属狂妄。 参禅纵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地位,尚是凡夫,不是 圣人。光极庸劣,无学问,而确有不随经教、知识、 语言、文字所转之守。汝若肯信,且从易下手、易成 就法上着力。 (三)复谢慧霖书

彻祖、省祖之少著作,亦各人之心愿耳。其 道德之优劣,固不以著作之多少为定。古今有法身示 现,但少数言句,无所著作者多多也。何得在此处生 疑?须知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 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 事而已。 (三)复唯佛居士书

今为彼寄《安士全书》一部,祈于“吾一十七 世为士大夫身”一段注及证,并《万善先资》《欲海 回狂》《西归直指》,各书之问答辨惑处,详细研 阅,方不致自己把自己当做无根之人。虽暂活几十 年,一死便消灭无有,岂不可怜之极?若知身死而神 不灭,则其为寿也,何止天长地久?若肯修持,求生 西方,则尽未来际作一切众生之大导师,岂不伟然大 丈夫哉? (三)复周善昌书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痖不得往 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痖,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 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 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痖者不会说话,但能 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 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 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 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 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 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 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 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 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 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 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 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 耳。)非谓此世界之修行者。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 生西方,其错大矣。 (三)复宗灵法师书

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 国)。由宿业故,身婴恶病,其苦极酷,不能忍受, 欲行自尽。适见文殊、普贤、观世音三菩萨降,谓 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国王,恼害众生,当久堕恶 道。由汝宏扬佛法,故以此人间小苦,消灭长劫地狱 之苦,汝宜忍受。”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将谓:“戒 贤非得道高僧。”或将谓:“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 此惨病,佛法有何灵感利益乎?”倘造恶之人现得福 报,亦复如是起邪见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转后 报重报为现报轻报,或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等,种 种复杂不齐之故也! (续)复周颂尧书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譬如一雨普润, 卉木同荣。修身、齐家、治国、亲民之道,无不具 足。古今来文章盖一时,功业喧宇宙者,与夫至孝仁 人,千古景仰,人徒知其迹,而未究其本。若详考其 来脉,则其精神志节,皆由学佛以培植之。他则不必 提起,且如宋儒发明圣人心法,尚资佛法以为模范, 况其他哉。但宋儒气量狭小,欲后世谓己智所为,因 故作辟佛之语,为掩耳盗铃之计。自宋而元而明,莫 不皆然。试悉心考察,谁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讲静 坐,讲参究,是其用功之发现处。临终预知时至,谈 笑坐逝,乃其末后之发现处。如此诸说话,诸事迹, 载于理学传记中者,不一而足,岂学佛即为社会之忧 乎?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大觉世尊,善治众生身心等病,善使天下太 平,人民安乐。心病者何?贪瞋痴是。既有此病,则 心不得其正,而逐情违理之念,炽然而起。此念既 起,必欲遂己所欲,则杀盗淫之劣心,直下现诸事 实矣。所谓由惑造业,由业招苦,经尘点劫,无有了 期。如来愍之,随彼众生之病,为之下药。为彼说 言:“贪瞋痴心,非汝本心。汝之本心,圆明净妙, 如净明镜,了无一物。有物当前,无不彻照。物来不 拒,物去不留。守我天真,不随物转。迷心逐境,是 名愚夫。背尘合觉,使入圣流。”人若知此,心病便 愈。心病既愈,身病无根。纵有寒热感触,亦无危 险。心既得其正,身随之而正。以既无贪瞋痴之情 念,何由而有杀盗淫之劣行乎?人各如是,则民胞物 与,一视同仁。又何有争地争城,互相残杀之事乎? 以故古之聪明睿智之王臣,无不崇奉而护持者,以其 能致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不识不知,致太平于无 形迹中也。 (续)香光莲社三圣殿记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余, 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 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 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 不得其余功德乎? (正)复周智茂书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 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 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 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 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 得及,许汝西方有分。 (正)复高邵麟书三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 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 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 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 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 曾有几人哉?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 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 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 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 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 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 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 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 (续)一函遍复

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 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 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 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正)与陈锡周书

你要晓得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何以 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别的罪有无且勿 论,从小吃肉杀生之罪,实在多的了不得。要发大慈 悲心,求生西方,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 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 纵修行的功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 来,故莫有大功德。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了多少 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 千难万难。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 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 佛力故,不致偿报。 (三)复智正居士书

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 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无信愿念佛之志诚 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 思议大威神力,即得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 不离当念,即生西方。 (续)示冯右书临终法语

《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 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 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 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 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 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 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 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 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 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 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 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 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 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 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 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 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 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 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矣。 (续)复善觉师书

其在花中十二大劫者,以在生罪业重而善根 浅,故花开最为迟延也。然此人在花中之快乐,胜于 三禅天之乐(世间之乐,三禅最为第一),又何欠憾乎 哉? (三)复恒惭师书

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 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 摄受。又复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背故,起惑造 业,锢蔽本心,不能彰显。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 月现。性本不失,月属固有。故得历劫情尘,一念顿 断。又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正)南五台西林茅蓬记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曾无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无常(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为后世)
三信轮回路险(一念之差便堕恶趣,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时长(三途一报百千劫,再出头来是几时)
五信佛语不虚(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诚言无有异也)
六信实有净土(如今娑婆无异,的的现有)
七信愿生即生(已今当愿已今当生,经有明文,岂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胜缘强,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寿命无量,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义,如上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语故,则造后四。不信佛语,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净业者,能具此十种信心,其乐土之生,如操左劵,而取故物,夫何难之有。(增广·卷四·彻悟禅师十种信心·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