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此,虚云特别提出,希望各位老参及初发心的道友们,再不可这样下去。如果再这般下去,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条,须知条条大路通长安的道理。学佛的人,应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等。念佛的人,亦应了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要认识自性净土,舍妄归真,勿得向外别求。
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种真理,随他说禅也好,谈净也好,说东方也去得,说西方也去得,乃至说有也可,说无也可。到这时,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了义。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当下即是,那有许多葛藤!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能这般做到,断除妄想、执着、习气,即是菩萨、佛祖,否则还是凡夫众生。
念佛的人,也不应太执着。否则,还成了毒药。 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因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妄想难除,故借这一句佛号,来做个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则妄念自除,净土自现,何须他求呢? 1952年12月17日讲于上海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
居士来信问:如何念佛求生净土?
答:世人若真为生死念佛。贵先放下万缘。果能放下。情不恋世。于二六时中。将一句弥陀放在心里。念念不间。念来念去。心口如一。不念自念。念至一心不乱。休管生与不生。莫问佛接与不接。直至临终。寸丝不挂。自然决定往生无疑矣!
来信又问:参禅念佛同否?
公以偈答曰:“佛说一切法。莫非表显心。安得禅净门。妄自别浅深。一称南无佛。心光自发宣。了此话头源。当下达本宗。识兹佛来去。参禅证无生。动静是如如。净土即此间。”又曰:“时人念佛愿生西。生贵信行愿力坚。忏悔现前犹放下。恒忆佛号在心田。四句百非一齐遣。直使妄念绝所缘。行人志能力行去。西方此土一齐圆。”
朱镜宙居士问老人:“念佛以临命终时见佛接引为瑞相。然魔王有时亦能化佛。安从而辨之?”
公曰:“此贵平日功夫纯熟。一句佛号。明明不昧。临命终时方不被魔牵引。”
学人问及用功法门。于禅净二者如何选择。
答曰:“汝自审。果能处烦恼而不乱。住禅定而不寂。则可以参禅。若未能做到。则当一心念佛。”
居士来信问及于禅净二门。徘徊而不能决定。
答曰:“居士既徘徊于禅、净之门。则何妨合禅、净而双修。于动散之时。则持名念佛。静坐之际。则一心参究念佛是谁。如斯二者。岂不两全其美。”
禅宗虽一超直入。非上根利智不能修。末法众生。障深慧浅。唯依持名念佛法门。得了生死。往生极乐国土。初入手与禅是二。及其成功。二而不二。唯念佛须摄心观照。句句落堂。落堂者。着实之谓也。句句着实。念念相应。久之自成一片。由事一心。而至理一心。 能所两忘。自他不二。与参禅有何差别?故经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中峰大师曰:“禅者。净土之禅。净者。禅之净土。”彼念口头佛、参口头禅者。 同一自欺。生死关头。如何了脱?
夫众生真心本体。般若光明堂堂独露。但以妄想习气。时时发显。自障妙明。但将冷眼看破。放下便是。不必别求也(能一心专念佛菩萨圣号。净念相续。便是放下第一法)。遇难忍处须忍得过。难行处须行得过。惟净业可修便修。于幻缘得过且过。习气销尽。菩提圆成矣。 师开示云:佛菩萨岂要人念?只缘众生障重,佛菩萨指示种种法门。念佛菩萨圣号,不过令众生澄清妄念,彻见本来耳。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妄心,妄心不得不净。盖人如果以一菩萨之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当下自与佛菩萨无异。 念佛要如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心境一如。那就是参禅。 “举佛音声慢水流”以冰清玉洁的音声,称念诸佛圣号,这是念佛法门。进一步问念佛的是谁?就是参禅了!若不回光返照,只口念佛而心打妄想,随念迁流,这样念佛就无用。 念佛要口念心惟,以智观照,声音不缓不急,如水慢流,口念耳听,不打妄想,念念流入萨婆若海,一声佛号有无量功德,只此一声佛号就能渡无量众生。
虚老说:“今天参禅的人,多不了解禅净不二的法门,每谤净土为小乘,这是错误的。禅净工夫入门虽有不同,到家是一样的。一般人只知赵州禅师说的‘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的前面几句机锋话,就拿来作为经常反对念佛的根据,这是误会的。要知道后面还有几句话,就是有人问赵州禅师‘你的师是谁?’赵州说‘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之师是谁?’赵州说‘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之师。今天参禅人不了解赵州禅师前面说的几句机锋话,同时又不了解赵州后面说的几句话。参禅的人以赵州的话来谤念佛法门,真是冤枉了赵州。假使今天遇到了赵州,一定要受到他的棒喝。各位佛弟子,请老老实实地从十方诸佛之师阿弥陀佛,至诚恳切地念去罢。”(摘自开眼《我领受了虚云老和尚的当头棒喝》
附:虚云长老1952年12月17日讲于上海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全文)
现在这里的和平法会,已举行几天了,这是很希有难得的。今天苇舫法师、妙真和尚、赵朴初、李思浩、方子藩居士等,均要虚云出来与各位说法,我想趁这个因缘,把念佛与参禅的关系随便谈谈,以便给初发心学佛的人作个参考。今天是和平法会念佛坛开始的一天,本是由妙真和尚来讲的,他很客气地不讲,故由虚云出来与诸位谈谈。
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地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引一般各种根机不同的众生,致有无量的法门。在中国的佛法,有人分出为禅、教、律、净、密五派。这在老参饱学的人,是无所谓的,因他已了解佛教的真理,决无差异的。而在一般初入学佛的人,便发生许多意见,每每分宗啦、教啦等等,并且赞彼毁此,有损法化。要知道一个话头、或一句佛号,都是方便的,不是究竟的。
真是工夫用到家的人,是用不着他的。为什么?因为动静一如。好比月印千江,处处明显,无有障碍。障碍者,如天空里的浮云、水里的污泥。若有障碍,则月虽明而不显,水虽清而不现。我们修行的人,如果能体解这个道理,了解自心如秋月,不向外驰求,返照回光,一念无生,了无所得。那有什么名相差别呢?
只因无量劫来,妄想执着、习气深重,以致释尊说法,有四十九年,谈经约三百余会。但这些法门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治疗各种众生不同的贪、瞋、痴、慢等习气毛病。若能远离这些,你即是佛,那有众生的差别呢?古人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禅宗,是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有迦叶尊者微笑,称为心心相印。教外别传,为佛法的命脉。而念佛的净土和看经持咒等的法门,都是了生脱死的佛法。有人说,禅宗是顿超的,念佛持咒是渐次的。是的,这不过是名相上的差别,实际上是无二致的。六祖大师说:“法无顿渐,见有迟疾。”我认为佛法的每个法门,皆可修持。你与那一法门相宜,便修持那一法门。且不可赞此毁彼,妄想执着。
而最重要的,还是戒律的遵守。近来有出家人,不但自己不严守戒律,还说持戒是执着。那种高调,是多么危险。 心地法门的禅宗,自迦叶尊者后,辗转相传,从印度传到中国六祖慧能大师,都称为正法流传,盛极一时。
律宗以优波离尊者为首,他承受了世尊的嘱付,要我们末世的众生,以戒为师。在众多尊者后,发扬为五部律。我国的南山老人道宣律师依昙无德部,制疏奉行,称为中兴律祖;天台北齐老人,观龙树《中观论》,发明了心地;杜顺老人以《华严经》为主,建立了贤首宗;远公提倡净土,九祖相承。在永明后,历代祖师,大都以禅宗宏扬净土,水乳相融。虽然诸宗纷起,究竟不离拈花命脉,足见禅净关系的密切了,更可见古人宏扬佛法的婆心了。
至于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刚智法师等传入中国。经一行禅师等努力,才发扬光大的。但这些都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立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古人说法,大都拾叶止啼。赵州老人说:“佛字我不喜闻。”又说,“念一句佛号,漱口三日。”因此,有一般不识先人的苦心者,便说念佛是老太婆做的事,或说参禅是空亡外道。总之,说自己的是,谈他人之非,争论不已。这不仅违背佛祖方便设教的本怀,且给他人以攻击的机会,妨碍佛教前途的发展,至深且巨。
因此,虚云特别提出,希望各位老参及初发心的道友们,再不可这样下去。如果再这般下去,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条,须知条条大路通长安的道理。学佛的人,应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等。念佛的人,亦应了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要认识自性净土,舍妄归真,勿得向外别求。
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种真理,随他说禅也好,谈净也好,说东方也去得,说西方也去得,乃至说有也可,说无也可。到这时,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了义。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当下即是,那有许多葛藤!古人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能这般做到,断除妄想、执着、习气,即是菩萨、佛祖,否则还是凡夫众生。
念佛的人,也不应太执着。否则,还成了毒药。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因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妄想难除,故借这一句佛号,来做个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则妄念自除,净土自现,何须他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