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般若慧海 > 净土法语 >

决定往生的标准

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 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 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 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 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 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信、愿、行三, 《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 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 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书。 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一心念 佛,决定往生。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 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 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 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 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 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 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 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 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 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 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 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 与陈锡周居士书

又欲同人,咸 生净土,作为此书,普遍倡导,言浅而典,理深 而著,俯顺劣机,循循善诱,曲尽婆心,无所不 至,恐其畏难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摄群机 之最胜方便,待其渐入渐深,如得嘉肴,既知其 味,则日用云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 非 限于一茶之顷,以为定章也。 倘能具真信愿,毕 生坚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专精律学 者, 方能决定往生

(问。念佛一门,广大简易。一心念佛,自然止恶防非。律相浩繁,已非简易,果极声闻, 又非广大,不若专弘净土之妙也。)
 答: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 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①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 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 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而专精律学;专精律学 者, 方能决定往生, 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上品上 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张,取笑识者?
 ①顾命:言临将死去,回顾而为语。喻指释尊临涅槃时的教 示。   ——蕅益《灵峰宗论》

夫宏阐净土,何以首列梵网。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 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 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 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 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 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 临终决定往生者, 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增广·卷三·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P718)
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 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 人,决定往生。 与陈锡周居士书

净土法门,但具 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 助合行,不但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优胜;不但精 粹纯笃之人决定往生,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 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 者,亦得决定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 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也。 复岳仙峤居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