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般若慧海 > 净土法语 >

《楞严经》和净土法门

时间:2022-08-03来源:平兴寺 作者:本站编辑 点击: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
 问:今一意念佛,能发慧否?   答:看教如读医书,心地用功如服药,先明教自是正 理。学道人贵在审辨邪正、大小、偏圆而已。无暇遍览,可 只看《楞严》。既修净土,其净土诸书,俱要看过,却放下 文字一心念佛。所云慧者,通晓经教,善演说而空谈诸口, 无得于心者,狂慧也;真参实悟,乃名正慧。明教后,一心 念佛,当发此慧。   ——莲池《莲池遗稿》

问 :用攀缘心为自性,如煮沙成馔。今念佛心, 是攀缘耶?非攀缘耶?若是,则一切觉观思惟,皆生 死根本 ;若非,又何言念性生灭,因果殊感耶?若生 灭即不生灭,何云煮沙?此与波水之喻,当自不伦 : 波即是水,沙非是馔。然《法华》“若人散乱心”、南 能“不断百思想”者,又非即用此生灭心耶?
答 :错不在用攀缘心,在用之为自性,所谓认 驴鞍桥作阿爷下颔,便成沙馔之喻。若识得攀缘心 本无自性,则能用攀缘,不被攀缘用,所谓家贼难防 时,识得不为怨,便合波水之喻。况势至一门,本属 根大。意根为主,五根从之。故曰:“都摄六根,净 念相继。”意根即第七识。七识无始来念念执我。今 以妙观察智力,令直下念佛,甜瓜换苦瓠,非寻常 攀缘心比。寻常眼识缘色,乃至意识缘法,皆顺生死 法。念佛时,佛非色非非色,乃至非法非非法,超世 间法,离语言道。但可净念忆持,原非情量所行境 界,岂念佛心是攀缘耶?且以攀缘六尘增长生死者, 转攀缘慈父,永脱苦轮,亦自不恶,安得一概论耶? 又,娑婆根性,唯耳根易显圆常,念性犹属生灭。非 已悟如来藏性者,终不违念性本圆通也。末世学人, 鲜登圆解,耳根入道,亦甚难言。倘不能向《佛顶》 前四卷痛思深义,穷源彻底,则“初于闻中,入流亡 所”工夫,毕竟如何理会?圆顿法门,非小根劣智所 能拟议。无米索炊,画空成绘,反不若因果殊感者, 自得心开耳。   ——蕅益大师

     《楞严》有何不可研究。但须以净土为主。则一切经, 皆发明凈土利益之经也。楞严开首徵心如此之难,则知末世众生,犹欲以禅了事者, 其为自误误人也,大矣。而况廿五圆通,列势至于观音之前,其主持凈土也,大矣。 其发明五阴魔境处,破色受二阴之人,尚有著魔之事。足见自力了生死之难, 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则其利大矣。凡研究时,必须息心静虑,凝神详阅。 则如入大宝洲,必有所得。倘如赶路只图快速,恨不得一下看完。 则不但经义莫得。 久之或反受病,以致伤气吐血等也。 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楞严一经,实为弘净土之妙经。 然未知净土法门者,每每因楞严而反藐视净土法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己未具正眼,以己意会经意之所致也。 印光大师)《复东舍西客书》

楞严经势至圆通章末后云:‘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大以念佛也。念佛仗佛力了生死。禅仗自力了生死。今人能悟者,尚不可多见。况证四果(藏教)及七信(圆教)乎。(四果七信,方了生死。)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印光大师 《复明性大师书》

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之元勋。知净土者读之,则为宏净土之善导。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为地狱种子。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今人谁能修习。唯如子忆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但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知好歹者读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不知好歹者反是。以其止欲为通家,无心了生死耳。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楞严》五卷末《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岂有文长之畏哉。 印光大师

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较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印光大师 《净土五经重刊序》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 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 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 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 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 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 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 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 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 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 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以上经文,以下解释。)

七大次第,先根后识。今识大后方明根大者,以 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机宜,末世众生,须依念佛 得度。又,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 昧中王,能摄一切三昧故也。
《十六观经》云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 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 菩萨名大势至。”
释此圆通,亦为三意 :一、明境有通别;二、 明观有盈缩 ;三、明证有本迹。

一、明境通别者 :别则随举一根,皆得为所观 境,如那律等五人及下文观音大士是也。今云“都 摄六根”,其境则通。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复有 三种不同:一者惟念自佛,二者惟念他佛,三者自 他俱念。
若惟念自佛,则与二十四种圆通是同,唯须一重 能所,所谓以六根为所观,以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为能 观。如《央掘经》云 :“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 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彼意根,于诸如 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知”等。此则该摄一切 诸教、一切禅宗直指法门,罄无不尽也。
若惟念他佛,则与二十四种圆通有别,须知两 重能所,所谓妙观察智为能观,六根为所观 ;六根 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由第六识夹持六根,专注 佛境,俾眼所见无非佛色,耳所闻无非佛声,鼻所嗅 无非佛香,舌所宣无非佛号,身所对无非佛境,意 所缘无非佛法。此则该摄《弥陀》、《药师》、《上生》 等经及莲社事想法门,罄无不尽也。
若自他俱念,则与二十四圣圆通同而复别,先 须开圆顿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 二,乃托他佛以显本性。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 义成,唯心观立。此则开圆解处,与诸圣同;托他 佛处,与诸圣异。《十六观经》所谓“胜异方便”, 今文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由其方便最为胜 异,故更不假余方便也。

二、明观盈缩者 :通途教观,具如前文五根中 说。今明念佛三昧,亦有四教不同。一一教中,亦复 各有念自、念他、自他俱念三种差别。
藏教三者 :观此六根,无我、我所,证入灭谛 涅槃,名念自佛 ;以此六根,缘佛三十二相,八十 种好,灭罪生福,成出世因,名念他佛 ;缘想佛境, 摄我六根,为欲净诸戒品,生定慧,现证果故,名自 他俱念也。
通教三者 :观此六根,当体即空,非灭故空, 名念自佛 ;六根如幻,佛身亦然,以如幻根,缘如幻 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乃至得证如幻涅槃,名念 他佛 ;所念能念,无二幻故,托如幻境,成如幻观, 名自他俱念也。
别教三者 :观此六根,依无明有,断无明故, 九界六根得灭,佛界六根得成,名念自佛 ;正因佛 性,虽复理同,我无缘、了,诸佛已具,缘念诸佛果 中胜德,不生疲厌,名念他佛 ;我与诸佛三因平等, 诸佛圆证,我今在迷,先念化身佛,助我缘因,次念 报身佛,助我了因,后念法身佛,显我正因,名自他 俱念也。
圆教三者 :六根皆如来藏,如来藏中,性见觉 明,觉精明见,如一见根,见周法界,闻嗅觉知,亦 复如是,妙德莹然,周遍法界,是念自佛 ;观一佛 身,即是一切诸佛之身,观一相好,即是一切相好之 海,称一佛名,即是一切诸佛之名,观一法门,即是 一切微妙法门,观于佛土一尘一法,即是一切诸尘诸 法,见一色身,即是圆见法、报、化身,瞻一影像, 即是如来三身宝相,名念他佛 ;诸佛乃众生心内之 佛,众生乃诸佛心内众生,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全 由性具三德,成彼诸佛果上三身,观彼诸佛果上三 身,即发自心本有三智,名自他俱念也。

三、明证本迹者 :自行则本迹俱圆,化他则四 教俱用。还须先约三种念佛以释今文,次明四种净土 以彰能摄。
约念他佛释今文者 :一专为忆,即指十方如来 ; 一人专忘,即指迷倒众生。佛常逢见众生,众生常 不逢见诸佛,故云“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次喻佛 忆众生,更与寻常忆念不同,直如慈母忆子。子今忆 母,亦须如母忆子,方得历生不相违远。忆者,恒审 思量 ;念者,注心一境。忆念若深,则有现前即见 佛者,如远公三见圣相之类是也 ;亦有当来乃见佛 者,如临终佛迎,乃至华开见佛之类是也。不惟得见 果佛,亦去果佛不远,如经所明不退菩提,多有一生 补处是也。不假方便,谓即以念佛为第一胜异方便, 非余一切方便所可及也。香喻诸佛果德 ;染香人身 有香气等,喻揽果成因,因能克果也。
约念自佛释今文者 :一专为忆,以喻本觉之性, 随诸众生流转五道,不相暂离 ;一人专忘,以喻始 觉在无明时,念念背觉合尘,始本不离故若逢。始本 不合故不逢 ;本即在始故或见,始恒迷本故非见也。 十方如来,即指众生本觉之性,元自竖穷横遍。能生 始觉,喻之如母。始觉在无明时,全体从本觉起,而 违背本觉,喻以如子逃逝也。现前见佛,是圆初住, 亲见本觉法身。当来见佛,是圆五品,六根相似见于 本觉。去佛不远,谓去自心妙觉极果不远。不假方 便,谓不假诸余方便,非谓念自心佛不是胜妙方便 也。香喻本觉理性 ;染香人身有香气,喻无明熏, 变成始觉也。
约自他俱念,例此可知。
次明四种净土以彰能摄者 :所谓凡圣同居净 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无障碍净土、常寂光净土 也。今以藏、通二教念他佛念自他佛、二种三昧,摄 归同居、方便二种净土,谓藏七贤、通干慧性地,皆 归同居净 ;藏四果、通见地已上,皆归方便净也。以 别教二种念佛三昧,摄归同居、方便、实报三种净 土 :十信位,归同居净 ;十住、十行、十回向位, 归方便净 ;十地证道同圆,由念他佛之力,归实报 净也。以圆教二种念佛三昧,摄归四种净土 :五品 位,归同居净 ;十信位,归方便净。初住去,归实 报净,亦复分证寂光 ;妙觉位,归于究竟寂光净也。
若夫单念自佛,则通教已办地上能归方便净土, 干慧性地不能归同居净土,藏教一总不能 ;圆教能 归实报、寂光二种净土,别教不能。又,圆教但念自 佛者,但能竖入上三净土,不能横超西方净土。又, 单念自佛,则是诸圣所同,不显此门独妙。又,单被 四教利根,不能普被四教三根,故非势至化他之本旨 也。
问曰:但念他佛,得非心外取境耶? 答曰:圆人炽然但念他佛,了知他佛不离自心 ; 权乘纵未了达自心,究竟心外决无别佛。故此念佛三 昧,若迷若悟,皆可共遵。迷者遵之,则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悟者遵之,则自他不二,始觉合本矣。名 为三昧中王,不亦宜乎!   ——蕅益大师 《楞严经文句》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