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般若慧海 > 净土法语 >

释普通疑惑

时间:2016-05-19来源:平兴寺 作者:本站编辑 点击:

论理事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 事,不出因果二字。(断无有无因而得果者,亦断无有作善 业而得恶果者。见《正编·劝爱惜物命说》)众生沉九界, 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 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 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 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然因果、心性,离 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 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此理势所必然也。” (正)与佛学报馆书

净土,约事则实有至极庄严之境象,约理则唯 心所现。良以心清净故,致使此诸境界悉清净。理与 事固不能分张,不过约所重之义,分事分理耳。汝但 详看《宗教不宜混滥论》中,真俗二谛之文理,及约 境所唯之义,自可了知矣。(论中真俗二谛之文理,及约 境所喻之义,已采入本编“论宗教”一节,阅之即知。编者敬 注)事理二法,两不相离。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 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 具,则因不感果矣。 (三)复马宗道书

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体,力行万行圆修之事 功,方是空有圆融之中道。空解脱人,以一法不修为 不立,诸佛称为可怜悯者。莲池大师云:“着事而念 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 之祸。”以事有挟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吾人 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理事圆融,空 有不二,始可圆成三昧,了脱生死。若自谓我即是 佛,执理废事,差之远矣。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 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实益。 (三)息 灾法会法语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 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 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 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 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 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 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 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 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 知见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 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 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 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 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 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身心,二俱同时 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 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 (正)复马契西书九

此心周遍常恒,如虚空然。吾人由迷染故,起 诸执著。譬如虚空,以物障之,则便不周遍、不常恒 矣。然不周遍、不常恒者,乃执著妄现。岂虚空果随 彼所障之物,遂不周遍、不常恒乎?是以凡夫之心, 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了无有异。其异者,乃 凡夫迷染所致耳,非心体原有改变也。弥陀净土,总 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澫师所谓:“信自性中实有西方 现成佛道之弥陀如来,唯心中实有庄严之极乐世界,深心弘 愿,决志求生。”即是此意。编者敬注)则阿弥陀佛,我 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 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 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 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正)同上

此之心性,具无量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由迷悟之不同,致十界之差 别。即此十界,一一无非心具心造,心作心是。求生 西方,即真无生。以生乎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 方,非彼执理废事,空有其名,实无其境之西方也。 乃决定生而无有生相,决定无生而无有无生之相之 生无生也。以信愿念佛,求生于自己心具、心造、心 作、心是之西方,故虽生而无有生相,虽无生而不住 无生之相。此《生无生论》之大旨也。 (三)净土生无 生论讲义序

寂照不二,真俗圆融之义,下文极为发挥显 示,何不体认以求了解乎?今先将此四字之义说明, 则自势如破竹,一了俱了矣。上说:“吾心本具之 道,与吾心固有之法,原是寂照不二,真俗圆融。” 何名为寂?即吾不生不灭之心体。有生灭便不名寂。 何名为照?即吾了了常知之心相。不了了常知,便 不名照。何名为真?即常寂常照之心体,原是真空无 相,一法不立。何名为俗?俗即假义,谓虽则一法 不立,而复万法俱备,万德圆彰。(万法、万德即事相 也,事故名俗)寂即是体,照即是体之相状与力用耳。 此体、相、用三,原是一法。具此三义,故曰“寂照 不二”。真即是理性,俗即是事修。此理性本具事修 之道,此事修方显理性之德(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也),故曰“真俗圆融”也。下去“离念离情,不生 不灭”,谓此寂照真俗之体相理事,均皆离念离情, 不生不灭也。详观下喻,并所断之数句,自可了然于 心矣。如仍不了,则是宿欠修习。但至诚恳切持佛名 号,待业障一消,则明如观火,必有相视而笑之一日 也。 (三)复叶聘臣书

夫三谛、三观,乃佛法中之纲要。约理性说, 则名为谛,谛即理。约修持说,则名为观,观即修 也。真谛一法不立,俗谛万法圆备。观真谛之理,名 为空观。观俗谛之理,名为假观。空观乃观其一法不 立之真如法性,此并空有两空之空,此即《心经》 “诸法空相”之空相。不但色空、空空,并菩提、 涅槃亦空。若有一法不空,不名真空。此三观空观之 空,何可以万事不管不做当之?俗谛之俗,非鄙俗、 雅俗之俗,乃以建立施设,名之为俗。假亦非真假之 假,亦建立施设之假。观俗谛之理之观,名为假观 者,以真谛一法不立之性体,圆具六度万行诸法圆备 之功德。此即《心经》“诸法空相”之诸法,何可以 凡夫当之乎?凡夫,乃苦集二谛所摄。此空假乃圆教 圆妙道理,二乘尚非其分,况凡夫乎? (续)复江易园 书四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四句,最难领会。诸家所注,各摅所见。依光愚 见,色当体不可得,空岂有空之实际可得乎?下二 句,重释上二句之义。实即色与空,均不可得耳。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五 蕴既皆不可得,即是真空实相,故曰:“是诸法空 相”。此诸法空相,故无生、灭、垢、净、增、减, 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 六度、及智慧与涅槃耳。(涅槃,即“得”字之实际) 唯其实相中,无此凡圣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克 果。譬如屋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由住?由 空,而方可真修实证。若不空,则无此作用耳,切不 可误会。误会,则破坏诸佛正法。以理为事,是名邪 见,不名知法,宜详思之。 (续)复念佛居士书

观世音菩萨,以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 即百法之略称耳。既见其空,则五蕴悉成深般若矣。 (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五蕴包含净尽。能见其是空,则即五 蕴、离五蕴。法法头头,皆是大解脱法门,大涅槃境界矣。 见《正编·复宁波某居士书》)如佛光一照,群暗皆消, 更无少暗之或留者。学道之士,识此关要,则性相显 密,悉是一如。否则随语生执,了无指归。入海算 沙,徒劳辛苦。 (三)百法明门论讲义序

《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以明心法,有 六百卷之多。此经略约心法,以明佛法、众生法。文 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以约 摄博,了无遗义。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二句,复为全经枢纽。再约而言之,只 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 一真彻露。诚可谓如来之心印,大藏之纲宗,九法界 之指南,《大般若》之关键。义不可思议,功德亦不 可思议。 (正)心经浅解序

论心性

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廓彻灵通,圆 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 具缚凡夫之地,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了无有 异。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诸佛究竟证得, 故其功德力用,彻底全彰。凡夫全体迷背,反承此功 德力用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因惑 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互相引发。因因果果, 相续不断。经尘点劫,长受轮回。纵欲出离,末由也 已。喻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被彼损伤。 迷心逐境,背觉合尘,亦复如是。如来悯之,为说妙 法,令其返妄归真,复本心性。初则即妄穷真,次则 全妄即真。如风息波澄,日暖冰泮,即波冰以成水, 波冰与水,原非二物。当其未澄未泮之前,校彼既澄 既泮之后,体性了无二致,相用实大悬殊。所谓修德 有功,性德方显。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则尽未来 际,永作徒具佛性、无所恃怙之众生矣。故《般若心 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 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夫五蕴者,全体即是真如 妙心,但由一向迷背,遂成幻妄之相。妄相既成,一 真即昧。一真既昧,诸苦俱集。如风动则全水成波, 天寒则即柔成刚。照以甚深般若,则了知迷真成妄, 全妄即真。如风息日暖,复还水之本体耳。故知一切 诸法,皆由妄情所现。若离妄情,则当体全空。以故 四大咸失本性,六根悉可互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 现诸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 如水,履水如地。水火不能焦濡,虚空随意行住。境 无自性,悉随心转。故《楞严》云:“若有一人发真 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乃照见五蕴皆空之实 效也。归者归投、归还,即返照回光,复本心性之 义。然欲返照回光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 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可复本心源, 彻证佛性。既得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方知自心至 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但以顺法性故,则得受 用,违法性故,反受损伤,而利害天渊迥别耳。 (正) 归心堂跋

众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众生。其心 性本体,平等一如,无二无别。其苦乐受用,天地悬 殊者,由称性顺修、背性逆修之所致也。其理甚深, 不易宣说。欲不费词,姑以喻明。诸佛致极修德,彻 证性德。譬如大圆宝镜,其体是铜。知有光明,日事 揩磨。施功不已,尘尽光发。高台卓竖,有形斯映。 大而天地,小而尘毛。森罗万象,炳然齐现。正当万 象齐现之时,而复空洞虚豁,了无一物。诸佛之心, 亦复如是。断尽烦恼惑业,圆彰智慧德相。尽来际 以安住寂光,常享法乐。度九界以出离生死,同证涅 槃。众生全迷性德,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尘,不但 毫无光明,即铜体亦被锈遮,而不复现。众生之心, 亦复如是。若知即此铜体不现之废镜,具有照天照地 之光明。从兹不肯废弃,日事揩磨。初则略露铜质, 次则渐发光明。倘能极力尽磨,一旦尘垢净尽,自然 遇形斯映,照天照地矣。然此光明,镜本自具,非从 外来,非从磨得。然不磨,则亦无由而得也。众生背 尘合觉,返妄归真,亦复如是。渐断烦惑,渐增智 慧。迨至功圆行满,则断无可断,证无可证。圆满菩 提,归无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与彼十方三世 一切诸佛,了无异致。然虽如此,但复本有,别无新 得。若唯任性德,不起修德,则尽未来际,常受生死 轮回之苦,永无复本还元之日矣。 (正)潮阳佛教会演说 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佛与众生,心行受 用,绝不相同者,何也?以佛则背尘合觉,众生则背 觉合尘。佛性虽同,而迷悟迥异,故致苦乐升沉,天 渊悬殊也。若能详察三因佛性之义,则无疑不破,无 人不欲修习矣。三因者,正因、了因、缘因也。一、 正因佛性,即我人即心本具之妙性,诸佛所证真常之 法身。此则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居 涅槃而不净。众生彻底迷背,诸佛究竟圆证。迷证虽 异,性常平等。二、了因佛性,此即正因佛性所发生 之正智。以或由知识,或由经教,得闻正因佛性之 义,而得了悟。知由一念无明,障蔽心源。不知六尘 境界,当体本空,认为实有。以致起贪瞋痴,造杀盗 淫。由惑造业,因业受苦。反令正因佛性,为起惑造 业受苦之本。从兹了悟,遂欲反妄归真,冀复本性 也。三、缘因佛性,缘即助缘。既得了悟,即须修习 种种善法,以期消除惑业,增长福慧。必令所悟本具 之理,究竟亲证而后已。请以喻明,正因佛性,如矿 中金,如木中火,如镜中光,如谷中芽。虽复本具, 若不了知,及加烹炼、钻研、磨砻、种植、雨泽等 缘,则金、火、光、芽,永无发生之日。是知虽有正 因,若无缘、了,不能得其受用。此所以佛视一切众 生皆是佛,而即欲度脱。众生由不了悟,不肯修习善 法,以致长劫轮回生死,莫之能出。如来于是广设方 便,随机启迪。冀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 (正)陈了 常往生发隐

真性在未证前,随恶缘则成烦恼,而仍不变。 随善缘、净缘而成菩提,亦不变。譬如真金打做马 桶、夜壶,虽日盛粪,而金性仍然不变。打做佛像、 菩萨像,虽极其贵重,而金性仍然不变。世间人各具 佛性,而常造恶业,如以金做马桶、夜壶,太不知自 重了。 (正)复吕智明书

佛光者,十法界凡圣生佛,即心本具之智体 也。此体灵明洞彻,湛寂常恒。不生不灭,无始无 终。竖穷三际,而三际由之坐断。横遍十方,而十方 以之消融。谓之为空,则万德圆彰。谓之为有,则 一尘不立。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在凡不减,在圣不 增。虽则五眼莫能觑,四辩莫能宣。而复法法承他 力,处处得逢渠。但由众生从未悟故,不但不得受 用,反承此不思议力,起惑造业,由业感苦。致令生 死轮回,了无已时。以常住之真心,受生灭之幻报。 譬如醉见屋转,屋实不转。迷谓方移,方实不移。全 属妄业所现,了无实法可得。以故我释迦世尊,示成 佛道,彻证佛光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 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楞严》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 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 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盘山 云:“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不存。 心境俱亡,复是何物?”沩山云:“灵光独耀,迥脱 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念,即如如佛。”是知佛祖种种言教,无非指 示众生本具心性,令其返迷归悟,复本还元而已。 (正)佛光月报序

一切众生,具有佛性常光。举凡明暗、通塞、 远近,悉皆彻照无遗。固不假日月灯明,方能有见 也。无奈众生迷昧本性,背觉合尘。致佛性常光,变 作烦恼无明。不但暗塞远处不能见,即近在目前,若 无日月灯光,虽泰山亦不能见,况其他乎?由是轮回 生死苦海,如盲无导,了无出期。 (正)李夫人然灯记

论悟证

二空理,唯言悟,则利根凡夫即能。如圆教 名字位中人,虽五住烦恼,毫未伏断,而所悟与佛无 二无别。(五住者,见惑为一住,思惑为三住,此二住于 界内;尘沙惑、无明惑共为一住,此二住于界外。)若约宗 说,则名大彻大悟。若约教说,则名大开圆解。大彻 大悟,与大开圆解,不是依稀仿佛明了而已。如庞居 士闻马祖“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当下顿 亡玄解。大慧杲闻圆悟“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亦然。智者诵《法华》,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 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豁然大悟,寂尔入定。亲见 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能如是悟,方可名大彻大悟, 大开圆解。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 南岳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 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我初志期铜轮。(即 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 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 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 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 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 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 耳。)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 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 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 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 而见惑尚未断除。)澫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 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 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 是此等身分。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 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 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来藏妙真 如性,乃实相之异名。)澫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 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 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 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 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 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 乎?若曰: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 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 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证 也。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又二空,即我空、法空。我空者,谓于五阴色 受想行识中,了知若色若心(色即色法,下四即心法), 悉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而灭,了无主宰之实我 可得。法空者,于五阴法,了知当体全空。《心经》 “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其义。只此法空之理,即是 实相。由破无明,证实相,故曰“度一切苦厄”也。 实相者,法身理体,圆离生灭、断常、空有等相,而 为一切诸相之本,最为真实,故名实相。此之实相, 生佛同具。而凡夫、二乘,由迷背故,不能得其受 用。 (正)同上

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 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 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 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 下足之处。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 屈。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 (正)同上

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愚 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 致能所双忘,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 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 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 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有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 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 (正)复范古农 书一

念佛所重在往生。念之至极,亦能明心见性, 非念佛于现世了无所益也。(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 现生之中,便能亲证三昧。见《正编·与徐福贤书》)昔明 教嵩禅师,日课十万声观音圣号,后于世间经书,悉 皆不读而知。 (正)复谢诚明书

克论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 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 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 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 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然 虽了无一物,又复胡来则胡现,汉来则汉现,森罗万 象,俱来则俱现。虽复群相俱现,仍然了无一物。虽 复了无一物,不妨群相俱现。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 专说了无一物。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详谈群相俱 现。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不弃事修。教则于理性 而论事修,还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教虽 中下犹能得益,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以涉博故。宗 虽中下难以措心,而上根便能大彻,以守约故。教则 世法佛法,事理性相,悉皆通达,又须大开圆解(即 宗门大彻大悟也),方可作人天导师。宗则参破一个话 头,亲见本来,便能阐直指宗风。佛法大兴之日,及 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参究。喻如僧繇画龙,一点睛 则即时飞去。佛法衰弱之时,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 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废绳墨则终无所成。 (正)宗 教不宜混滥论

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 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 及者。 (正)复张云雷书二

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 以持咒作正行。(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见《正 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一》)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 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 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 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 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 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 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 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 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 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 我心偏炽,则着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 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 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 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 (正)复永嘉某昆季书

论谤佛

佛之愍念众生,前自无始,后尽未来,上自等 觉菩萨,下及六道凡夫,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 中。譬如虚空,普含一切,森罗万象,乃至天地,悉 所包容。亦如日光,普照万方,纵令生盲,毕世不见 光相,然亦承其光照,得以为人。使无日光照烛,便 无生活之缘,岂必亲见光相者,方为蒙恩乎?彼世智 辩聪者,以己拘墟之见,辟驳佛法,谓其害圣道而惑 世诬民,与生盲骂日,谓无光明者,了无有异。一切 外道,咸皆窃取佛经之义,以为己有。更有窃取佛法 之名,以行邪法。是知佛法,乃世出世间之道本也。 犹如大海,潜行地中,其滋润流露,则为万川,而万 川无一不归大海。彼谤佛者,非谤佛也,乃自谤耳。 以彼一念心性,全体是佛,佛始如是种种说法教化, 冀彼舍迷归悟,亲证自己本具佛性而已。以佛性最为 尊重,最可爱惜,故佛不惜如是之勤劳,即不信受, 亦不忍弃舍耳。使众生不具佛性,不堪作佛,佛徒为 如是施设,则佛便是世间第一痴人,亦是世间第一大 妄语人。彼天龙八部、三乘贤圣,尚肯护卫依止乎 哉? (正)佛遗教经解序

世人未读佛经,不知佛济世度生之深谋远虑, 见韩、欧、程、朱等辟佛,便以崇正辟邪为己任,而 人云亦云,肆口诬蔑。不知韩、欧绝未看过佛经。韩 之《原道》,只“寂灭”二字,是佛法中话,其余皆 《老子》《庄子》中话。后由大颠禅师启迪,遂不谤 佛。欧则唯韩是宗,其辟佛之根据,以王政衰而仁义 之道无人提倡,故佛得乘间而入。若使知前所述佛随 顺机宜,济世度生之道,当不至以佛为中国患,而欲 逐之也。欧以是倡,学者以欧为宗师,悉以辟佛是则 是效。明教大师欲救此弊,作《辅教编》,上仁宗皇 帝。仁宗示韩魏公,韩持以示欧。欧惊曰:“不意 僧中有此人也,黎明当一见之。”次日,韩陪明教往 见,畅谈终日,自兹不复辟佛。门下士受明教之教, 多皆极力学佛矣。程、朱读佛大乘经,亲近禅宗善知 识,会得经中“全事即理”,及宗门“法法头头会归 自心”之义,便以为大得。实未遍阅大小乘经,及亲 近各宗善知识。遂执理废事,拨无因果,谓:“佛所 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 据,实无其事。”且谓:“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 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谁托 生?”由是恶者放心造业,善者亦难自勉。 (续)佛学 图书馆缘起

论中阴

中阴者,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 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 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 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中阴受生, 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 并过七七日等。初死之人,能令相识者,或见于昼 夜,与人相接,或有言论。此不独中阴为然,即已受 生善恶道中,亦能于相识亲故之前,一为现形。此虽 本人意念所现,其权实操于主造化之神祇。欲以彰示 人死神明不灭,及善恶果报不虚耳。否则阳间人不知 阴间事,则人死形既朽灭,神亦飘散之论,必至群相 附和。而举世之人,同陷于无因无果,无有来生后世 之深坑。将见善者则亦不加惕厉以修德,恶者便欲穷 凶极欲以造恶矣。天地鬼神,欲人明知此事,故有亡 者现身于人世,阳人主刑于幽冥等。皆所以辅弼佛 法,翼赞治道。其理甚微,其关系甚大。此种事古今 载籍甚多,然皆未明言其权之所自,并其事之关系之 利益耳。 (正)复范古农书二

死之已后,尚未受生于六道之中,名为中阴。 若已受生于六道中,则不名中阴。其附人说苦乐事 者,皆其神识作用耳。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 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 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 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圆泽之母,怀孕三 年,殆即此种情事耳。此约常途通论,须知众生业力 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恶业 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虽未尽,识已投 生。迨至将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此理固亦非 全无也。当以有代为受胎者,为常途多分耳。三界诸 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 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 (正)同上

论四土

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二土,乃约带业往生之 凡夫,与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约佛而论。若约 佛论,非但西方四土,全体寂光。即此五浊恶世、三 途恶道,自佛视之,何一不是寂光?故曰:“毗卢遮 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遍一切处之 常寂光土,唯满证光明遍照之毗卢遮那法身者,亲得 受用耳。余皆分证。若十信以下,至于凡夫,理则有 而事则无耳。欲详知者,当细研《弥陀要解》论四土 文。而《梵网玄义》,亦复具明。(毗卢遮那,华言光 明遍照,亦云遍一切处,乃一切诸佛究竟极果,满证清净法身 之通号。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亦然。若释迦、弥陀、药师、阿閦 等,乃化身佛之各别名号耳。卢舍那,华言净满,以其惑业 净尽、福慧圆满,乃约智、断二德所感之果报而言。)又须 知实报、寂光,本属一土。约称性所感之果,则云实 报。约究竟所证之理,则云寂光。初住初入实报,分 证寂光。妙觉乃云上上实报,究竟寂光。是初住至等 觉,二土皆属分证。妙觉极果,则二土皆属究竟耳。 讲者于实报则唯约分证,于寂光则唯约究竟。寂光无 相,实报具足华藏世界海微尘数不可思议微妙庄严。 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一切诸相,由空发挥。又如 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而复胡来胡现,汉来汉 现。实报、寂光,即一而二,即二而一。欲人易了, 作二土说。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论舍利

言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 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 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 骨发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雪岩钦 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 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 者。又有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后烧 之,舍利无数,门人皆得,有一远游未归,及归致祭 像前,感慨悲痛,遂于像前得舍利者。长庆闲禅师焚 化之日,天大起风,烟飞三四十里,烟所到处,皆有 舍利,遂群收之,得四石余。当知舍利,乃道力所 成。丹家不知所以,妄亿a是精气神之所炼耳。 (正) 复郦隐叟书

编者敬按:印大师荼毗之翌晚,捡得五色舍利珠 百余颗,精圆莹彻,弈弈有光。又有大小舍利花,及 血舍利、牙齿舍利(三十二颗)等,共千余粒。在山缁 素,莫不惊为希有。又无锡袁德常居士,检得灵骨(骨 屑)携归,抵家启视,忽见骨中现有无数舍利,光耀夺 目。附此以志景仰。
佛舍利,更为神变无方。如隋文帝未作皇帝 时,一梵僧赠舍利数粒,及登极后视之,则有许多粒 (数百),因修五十多座宝塔。阿育王寺之舍利塔,可 捧而观,人各异见,或一人一时,有大小高下转变, 及颜色转变,及不转变之不同,是不可以凡情测度 者。世人以凡情测佛法,故只得其损,不受其益也。 (三)复杨佩文书

论臂香

臂香者,于臂上然b香也。灵峰老人,日持《楞 严》《梵网》二经,故于然香一事,颇为频数。良以 一切众生,无不爱惜自身,保重自身。于他则杀其 身,食其肉,心更欢乐。于己则蚊噆芒刺,便难忍受 矣。如来于《法华》《楞严》《梵网》等大乘经中, 称赞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 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施度摄。然 香然身,皆所谓舍。必须至心恳切,仰祈三宝加被, 唯欲自他业消慧朗,罪灭福增。(言自他者,虽实为己, 又须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故云自他。)绝无一毫为 求名闻及求世间人天福乐之心,唯为上求佛道、下化 众生而行。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所谓三轮体 空,四弘普摄。 功德由心愿而广大,果报由心愿而速 获。 其或心慕虚名,徒以执著之心,效法除着之行。 且莫说然臂香,即将全身通然,亦是无益苦行。 (正) 复丁福保书

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虽 不离想心,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 事。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 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心无境则不可。唯 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则无过。阁 下若说,则堕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之邪说 也,可不慎诸? (正)复顾显微书

来书所说二种邪见,乃以凡夫知见,测度如 来境界。此种人,本无有可与谈之资格价值。然佛慈 广大,不弃一物,不妨设一方便,以醒彼迷梦。佛由 其了无贪心,故感此众宝庄严,诸凡化现,不须人力 经营之殊胜境界。岂可与娑婆世界之凡夫境界相比 乎?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为,悉皆正大光明, 故其相貌,亦现慈善光华之相。彼固无心求相貌容颜 之好,而自然会好。造业之人,其心地龌龊、污秽、 凶恶,其面亦随之黯晦、凶恶。彼固唯欲面色之好, 令人以己为正大光明之善人。而心地不善,纵求亦了 不可得,此约凡夫眼见者。若鬼神,则见善人身有光 明。光明之大小,随其德之大小。见恶人则身有黑 暗、凶煞等相,其相之大小,亦随恶之大小而现。彼 谓《金刚经》为空,不知《金刚经》乃发明理性,未 言及证理性而所得之果报。实报无障碍土之庄严,即 《金刚经》究竟所得之果报。凡夫闻之,固当疑为无 有此事。 (三)复俞慧郁陈慧昶书

他心通有种种不同,且约证道者说。如澍庵无 论问何书,即能一一诵得清楚,一字不错。其人素未 读书,何以如此?以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无人问 时,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问者将自己先所阅过者 见问,彼虽久而不记,其八识田中,已存纳此诸言句 之影子。(看佛经亦如此,古人谓一染识神,永为道种,当 于此中谛信)其人以无明锢蔽,了不知觉。而此有他心 通者,即于彼心识影子中,明明朗朗见之,故能随问 随诵,一无差错。即彼问者未见此书,亦能于余人见 者之心识中,为彼诵之。此系以他人之心作己心用,非 其心常有许多经书记忆不忘也。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论外道

窃以释、道本源,原无二致。其末流支派,实 有天殊。佛教教人,最初先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既知身、受、心、 法,全属幻妄,苦、空、无常、无我、不净,则真如 妙性,自可显现矣。道教约原初正传,亦不以炼丹运 气,唯求长生为事。后世凡依道教而修者,无一不以 此为正宗也。佛教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不但身心性 命之道,发挥罄尽无余。即小而世谛中孝弟忠信、礼 义廉耻等,亦毫善弗遗。唯于炼丹运气等,绝无一字 言及,而且深以为戒。以一则令人知身心为幻妄,一 则令人保身心为真实耳。此所谓心,乃指随缘生灭之 心,非本有真心也。炼丹一法,非无利益,但可延年 益寿,极而至于成仙升天。若曰了生脱死,乃属梦 话。 (正)复郦隐叟书

今之外道,遍世间皆是。以佛法深妙,人莫 能知。彼遂窃取佛法之名,而不知其义,遂以炼丹运 气保身之法,认做了生脱死之法。且彼等既不知生死 因何而有,故瞎造谣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 神还虚,复合一处,为得道。实则完全是识神用事, 心性真如实际之理体,绝未梦见。尚自诩云:六祖乱 传法,法归在家人,僧家无有法。此语不但说之于 口,而且笔之于书。以假毁真,以邪为正,无知无识 之人,遂被彼所惑。而彼外道能遍传于世者,得力有 二种法。一则秘传,谓一得明师真传,不修即成。故 神其说曰:老鼠听见,老鼠都会成。雀子听见,雀子 都会成。故其传道时,必须在密室中,小声气说,外 面尚要派人巡查,恐有盗听者。二则严示禁令,虽父 子夫妇之亲,均不与说,说之必受天谴。故于未传道 前,先令发咒,后若反道,则受如何之惨报。发咒以 后方传道,此后纵有知其非者,以其惧咒神,宁死也 不敢出此道外而学佛法。假使外道去秘传而公开,普 令大家同闻,亦不令人发咒,则举世之人,有几个肯 入彼道者乎? (续)与庄慧炬书

论胜缘

人之入道,各有时节因缘。既因《文钞》而知 佛法,从事修持,即是皈依。(观此《文钞菁华录》亦 然。编者敬注)不必又复行皈依礼,方为皈依,不行皈 依礼,不名皈依也。但愿汝能依到底,不中变,即真 皈依。 (三)复金振卿书

夫人宿世果种善根,且无论为学求道,可为出 世大事之前茅。即贪瞋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颠连种种 恶报,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 反与否耳。不能自反,且无论碌碌庸人,为世教之所 拘。即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虽学问、操持、 见地,悉皆奇特卓荦。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 生死。其学问、操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 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难,真难于 登天矣。 (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 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即可 断惑证真,成阿罗汉,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北俱卢 洲之人,了无有苦,故不能入道。南阎浮提苦事甚 多,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莫能穷数。使世间绝无生 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各醉生梦死于逸乐中, 谁肯发出世心,以求了生死乎? (正)复袁福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