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
力所夺。
(正)复周群铮书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汝祈我决,我与汝说其所以,汝可自决。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三编·卷四·开示五则·P976)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
答 :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
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
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
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
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
退转。此弥陀愿力,诚乎不可思议矣。然则我于生
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
答曰:
苦哉苦哉。何等愚谬之言也。砒霜鸩酒,毒中之毒。
今汝此言,毒于砒霜鸩酒者也。非特误赚自己,又
且误赚天下若僧若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谓
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
,方遇
知识,方得
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人中,无一个
半个。汝将谓人人临终,有此侥幸哉。岂不见群疑
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
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
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
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
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
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
忽而亡。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此等十种
之事,皆是寻常耳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
之。或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
你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
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临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
恶缘,忽然遭著一种,便休了也。便做手脚不得了
也。便有知识活佛围绕,救你不得了也。便须随业
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到那时要闻佛名
,
不闻了也
。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
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螃蟹落汤。
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你无病
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
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
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你未死以前,
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
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你
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
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
也
。更饶你未老以前,正是少壮之日,正好念佛之
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杂思乱想。
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
修行。稍于世相之中
,照不破
,放不下
,把不定
,
坐不断
。忽遭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
念佛不得了也
。你看他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
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佛不得。况待临终时哉
。何
况你更道且做世间事业,你真痴人,说此痴话。敢
保你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影
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
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你将谓多
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
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
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
,受苦之时
。
方知平生所作
,尽是枷上添枷
,锁上添锁
,镬汤下
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
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
许你且做事业
,待临终方念佛乎
。又不见死心禅师
道,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夜欢乐。
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奈
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
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
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
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
多云:待老来方念佛。好教你知,黄泉路上无老少
,
能有几人待得老到。少年夭死者多矣。古人云:莫
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又云:自从早年,
索妻养儿,经营家计,受尽万千辛苦。忽然三寸气断,
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顺儿孙,斋得几僧,看得部
经,烧得陌纸,春三秋九,做得碗羹饭,哭得几声,
犹是记忆爷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头未
冷,作打财产,出卖田园,恣意作乐。以此较之,
著甚么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复
引古德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内米生虫,
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
儡,莫教绳索断。死心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
事业
,待临终方念佛乎
。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
石火电光,眨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
拨弃世事。得一日光阴,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
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
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
难追。思之思之。
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P111)
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P169)
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著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以世每有此种见解人,故因覙缕及之。(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P111)
若汝所立章程,对经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观佛,
固不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且勿谓缘想
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
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
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若
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
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
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
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
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
者矣。(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二)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
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
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流入杨
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
边。二林之语,亦不可误会。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
意,乃专主自利,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全废也。利
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
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
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
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
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
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
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
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
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
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
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
谅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增广卷二 · 复
周群铮居士书三)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
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
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若不生信发愿,求生西方。泛泛然念佛
持咒等,皆只为来生福报而已。净土法门,彻上彻下。将堕阿
鼻者,念佛尚得往生。已证等觉者,尚须回向往生西方,以期
圆满佛果。切勿以密宗有现身成佛之义,遂将往生西方置之不
论,则其失大矣。(三编卷第二·复沈授人居士书)
且终日终年终身念佛之人,岂可于佛,不行礼敬。十大
愿王,礼敬居首。座下一切可以不,礼佛决不可以不。若不礼
佛,便难感通。何以故,以身图安逸,心之诚亦末由必致其极
也。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念至其极,
则心佛外佛,一如不二。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
(增广卷二 · 复法海大师书)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P548)
人生世间,具足八苦。纵生天上,难免五衰。
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经云:“三
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
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
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
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
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
人耶,抑人负天耶?
(正)复林介生书二
人生世间,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
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恃,即生于天上,福寿甚长,
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及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
法,则无可如何。今既略晓佛法,岂可将此一番大利
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
没,永无解脱之日乎?
(正)复周孟由昆弟书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
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
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
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正)复永嘉某居士
书一
宿生培此慧根,固不容易。倘不于此专精致
力,以期亲证。则如坯器未烧,经雨则化。光阴短
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未证道人,从
悟入迷者,万有十千。从悟增悟者,亿无一二。忍令
无上法器之坯,经再生之雨,而复为尘土乎哉?
(正)
复张云雷书一
古人云: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终身受用不
尽。不务躬行,纵读尽世间书,于己仍无所益。如真
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龙纵泡之水中,也
不免丧身之祸。
(续)复某居士书
黄后觉之现象,颇与学佛之人有大利益。无论
彼之究竟是往生,是堕落,且不必论。果念佛人,知
彼临终之现象,决不敢浮游从事于了生死一法也。观
彼之行迹,似乎至诚。观彼临终所现之景象,盖平日
未曾认真从心地上用功,并从前或有悭于财而致人丧
命,或悭于言而致人丧命等业之所致也。(悭于言,致
人丧命者,如自知有寇,并知可避之处,以心无慈悲,乐人
得祸,故不肯说。此事此心,极犯天地鬼神之怒。故致临终
前不能言,而且恶闻念佛等相。)然以现一时不死之象,
及助念人去,未久则死,此与悭财悭言误人性命,
完全相同。虽不堕饿鬼,而其气分,乃是饿鬼之气分
也。然彼或由自己心中忏悔,或由诸人,及儿女之诚
恳,遂得减轻,不至直堕饿鬼耳。为今之计,必须其
儿女,并各眷属,念彼之苦,同发自利利人之心,为
彼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则诚恳果到,往生即
可预断。以父子天性相关,佛心有感即应。彼眷属若
泛泛悠悠从事,则便难以消业障而蒙接引也。千钧一
发,关系极重。凡念佛人,各须务实克己习气,与人
方便。凡可说者,虽与我有仇,亦须为说,令其趋吉
而避凶,离苦而得乐。平时侃侃凿凿,与人说因果报
应,生死轮回,并念佛了生死之道,与教儿女,立太
平之基。心如弦直,语无模棱。居心可以质鬼神,作
事决不昧天理。若到临终,决无此种可怜可悯之现
象。如是,则黄后觉便是诸人之接引导师也。诸人既
因彼而将来可得巨益,彼亦将仗诸人之心力,而灭罪
往生也。光此语,非首鼠两附者,乃决定不欺之定论
也。
(续)复杨德观书
念佛不分圣凡。圣指三乘,即声闻、缘觉、菩
萨。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
狱。但天以乐故,不能念者多。三途以苦故,不能念
者更多。修罗以瞋故,亦不能念。惟人最易念,
而富
贵之人便被富贵所迷,聪明人以聪明迷,愚痴人以愚
痴迷。芸芸众生,能念佛者,有几人哉!
既知此义,
当勇猛修持,勿致欲念而不能念,则不负此生此遇
矣。
(三)复卓智立书
云南张拙仙次女出嫁时,婿家送双鹅行奠雁
礼,彼即放生于华亭山云栖寺,已三年矣。彼二鹅每
于晨昏上殿做课诵时,站殿外延颈观佛。今年四月,
雄者先亡,人不介意。后雌者不食数日,彼来观佛,
维那开示,令求往生,不可恋世。遂为念佛数十声。
鹅绕三匝,两翅一拍即死。拙仙因作《双白鹅往生
记》。噫,异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鹅尚如是,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三)复周伯遒书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窃谓
徒悲究有何益?须知生死,大事也。信愿念佛,大法
也。既知死之可悲,当于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则死
不但无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净业成熟,仗
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超凡入圣,了生脱
死。得以永离众苦,但受诸乐。渐次进修,直至成佛
而后已也。
(三)饬终津梁跋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
此殆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
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之无上妙法耳。
(正)
示某比丘尼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
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
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
(正)复包右武
书二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即今日
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
不愿死。
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
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
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
故
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
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
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
一生之记矣。
(正)复高邵麟书一
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豫为之计。唯有
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
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
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
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
也。
(续)净土问辨序
佛法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但能念
念知不修净业生西方,则长劫轮回,莫之能出。以兹
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大声疾呼,俾近而家人,远而
世人,同修此道。其利益较之唯求自了者,何止天地
悬隔也!
(三)复骆季和书
福鼎平兴寺@2002-2016
客堂电话:0593-7277186 网站电话:0593-7277346 QQ:772277346 Email:pxs@pxs.cn
闽公网安备 3509820200004号 闽ICP备11014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