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般若慧海 > 净土法语 >

自利和利他

时间:2016-05-19来源:平兴寺 作者:本站编辑 点击:
 学佛必须专以自了为事,然亦须随分随力以作功德。若大力量人,方能彻底放下, 彻底提起。中下之人,以无一切作为,遂成懒惰懈怠。则自利也不认真,利人全置度外。 流入杨子拔毛不肯利人之弊。故必须二法相辅而行,但专主于自利一边。
二林之语,亦不可误会。误会则得罪二林不小。二林之意,乃专主自利 ,非并随分随力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全废也。 利 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 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 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 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 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譬如吃饭,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 途修行了生死之道,但欲一门深入,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 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 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 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 (增广卷二 · 复 周群铮居士书三)

凡夫随机利生行菩萨道,须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 此后可随分随力行之。 祈且依印光《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 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 可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77页 复唐瑞岩居士书二

念佛须有真信切愿,须恭敬至诚,须摄耳谛听,须发普度众生之心,须戒杀护生,须吃素,须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须时常自省,凡有不善心起,立即令其消灭。 凡有善心,必须令其扩充。即力做不到,其心决不可不生。 平时总以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为治身治心之法。如是念佛,可为真佛弟子, 决定可于此世界普度同伦,出离生死。何以故? 以能实行,人自易于感化耳。 否则便是假善人,假心行,便不能得真实利益。 印光大师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发大心,要在此世间度人。九年 至山被光呵斥,似乎转念。故后,其子讣来,言睡三日,不食 不语遂逝。看此光景,殆非往生之相。是以欲求往生,当放下 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 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 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 为有大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 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过分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 一大障碍,不可不知。再者某居士之为人,过于好名。故其所 作之书,全仿佛经之口气。其以凡滥圣之过,殊非浅鲜。故致 宏法之功,不得实益。百年身世,瞬息即逝。但祈专心致志于 念佛求生,则某居士即为一大警策也。 印光大师 (三编卷第一·复潘对 凫居士书二)

生西方可度尽众生

如来所说了生死法无量无边。唯净土一法,下手易而成 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若欲即生了办,舍此末由。所谓净 土者,即生信发愿,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果 能信愿真切,一心念佛。至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彼 国。既得往生,则俯谢凡质,高预圣流。见佛闻法,证无生 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议。然后乘本愿轮,回入娑婆,种种方 便,度脱众生。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 为说法。普令一切众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圆证自己 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乎菩萨四宏誓愿,与阿弥陀佛 四十八愿,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已。 (增广卷一·与心愿居 士书)

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 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 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 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 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 更快乎。 腊月三十日,乃一岁之尽日。倘预先未曾打叠得好,则债 主怨家,群相系缚,那容你过。临命终时,乃一生之腊月三十 日也。倘信愿行资粮未具,贪瞋痴恶习犹存。则无量劫来怨家 债主,统来逼讨,那肯饶你。莫道不知净土法门者,无可奈 何,随业受生。即知而不务实修者,亦复如是,被恶业牵向三 途六道中,永永轮回去也。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 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 能夺其正念矣。 (增广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

生西方能利生

不知求生西方,方能弘法利生。不以求生西方为事,其孤 负佛恩也大矣。世多有不自量人,往往以菩萨所行之事,直引 为己任。而不知自己在苦海中未出,何能遍救苦海之人。 (三 编卷第二·复志梵居士书三)

凡夫应自量弘化方式

所言以文字书画音乐,接引初机,入佛法海,乃菩萨大 愿。然须自审有不随境缘所转之定力,则于己于人,均有大 益。否则一味向外事上用心,恐于了生死一著子,弄得难以成 就也。 (三编卷第二·复张觉明女居士书一)

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凡忆佛,念佛,观佛, 礼佛,画佛,皆名作佛。由其心念于佛,心中便现佛之相好庄 严,功德威神。故曰,是心是佛。为佛弟子者,可不致力于此 乎。就中惟画佛,更加亲切。以不用全副精神,不能得其相好 庄严,慈悲态度也。 (三编卷第四·画佛两利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