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
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
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
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佛说无量寿经》
(问。念佛一门,广大简易。一心念佛,自然止恶防非。律相浩繁,已非简易,果极声闻,
又非广大,不若专弘净土之妙也。)
答: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
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①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多缠障
垢,净土岂生?夫如海无涯,岂不广大?保任解脱,岂不简
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恶防非,而专精律学;专精律学
者,方能决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现在绍隆僧宝,临终上品上
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张,取笑识者?
①顾命:言临将死去,回顾而为语。喻指释尊临涅槃时的教
示。
——蕅益《灵峰宗论》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摄互融,不容独立。而初心入道,则持戒一事,尤为要务。故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是以如来初成正觉,即说梵网经菩萨戒。俾一切菩萨,并梵释诸天,与夫王臣士庶,若僧若俗,迨及娼优奴婢,三途恶道一切众生,同皆受持。是知此戒,乃如来炼圣烹凡之大冶洪炉也。良以六道众生,虽则尊卑贵贱,种种不同。而一念心性,尚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由宿世善恶各异,致使今生果报不同。如来鉴本遗迹,以故普劝受持。倘能依教奉行,则宿世恶业,可以顿消。现生福慧,速得圆满。初则了妄即真,次则唯真无妄。自可复本心源,亲证妙性矣。故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又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此如来金口为一切众生所保任者,可不信乎。无名居士宿植德本,笃修净业。欲令自他同出苦轮,选净土著述之切要者,辑为净土津要。既而又辑续编,拟以梵网经弁之于首。又以经文深奥,不易窥测。开遮持犯,难以解了。不有注解,实难普益。乃以清陈熙愿所节略之梵网经疏注节要见选。则若文若义,自可一目了然矣。夫宏阐净土,何以首列梵网。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果能持戒,则贪瞋痴心,不发现行。戒定慧道,彻底圆彰。恒沙功德,无量妙义,不求自得,具现心中。所谓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况又加以真信切愿,执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则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相冥相契。现生固已心佛不二,临终不生净土,将何生乎。纵令根机陋劣,未能如是。而以严持佛戒之清净身心,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迨至临终,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即使带业往生,固已永脱轮回,高超三界。常时亲炙弥陀,自可速证法身。况已业尽情空者哉。其有自诩高明,藐视戒律,及与净土,谓自性清净,有何善恶持犯自他净秽。但任天真,即如如佛。从兹口口谈空,步步行有。听其言,则高出九天之上。察其行,则卑入九地之下。生为法门之败种,死作泥犁之主人。较彼带业往生者,尚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上焉者乎。其有欲现生亲得实益,临终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自可不虚所望矣。(增广·卷三·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疏注节要跋·P718)
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
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
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若志诚念佛,行合佛
心,心口相应,如是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
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之
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
印光大师 《卷二·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一、不得蓄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
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
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缘事,姑俟他日大事已明,
作之未晚,今且权置万行门,一心正念。
三、不得于好色好味等起贪爱心,于好言赞誉我者起
贪爱心。不得于恶色恶味等起瞋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
骂辱我者,种种拂逆我者,起瞋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
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
四、不得吟作诗文,书写真草,题帖对联,修饰尺
牍,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
著述,禅未悟彻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
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赴请召,游山玩景,杂话闲
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已者,余悉休
罢一心正念。
六、不得贪著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捍劳忍苦
一心正念。
七、不得与世人竞才竞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
证言证,诳称知识,妄自尊高。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
地,而自锻炼,常精常进一心正念。
莲池大师七警
倘娑婆事业,在在牵系,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遇逆缘时,结恨怀冤。而欲命终弥陀接引,
此决不可得之数也。又《观经》云:‘逆恶之人,临终十念皆得往生。’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
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于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
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
蕅益大师《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
一言“受持三归”者,此明世善轻微,感报
不具。戒德巍巍,能感菩提之果。但众生归信,
从浅至深,先受三归,后教众戒。
二言“具足众戒”者,然戒有多种,或三归
戒,或五戒、八戒,十善戒,沙弥十戒,二百五十
戒,五百戒,或菩萨三聚戒、十无尽戒等,故名具
足众戒也。又一一戒品中,亦有少分戒、多分戒、
全分戒也。
三言“不犯威仪”者,此明身口意业,行住
坐卧,能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也。若轻重粗细,
皆能护持,犯即悔过,故云不犯威仪。此名戒善
也。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
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称名,此大不然。
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
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
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弘名邪。
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须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
横超三界,乃不可思议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叹此法门,犹莫能尽。
应当谛信而力行之。
(灵峰宗论卷四之一312页)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
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
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
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
瞋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
顺,主仁辅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
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
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
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
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
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
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续)一函遍复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次而
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
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
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
答 :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
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
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净土或
问》斥此最详,今人不可不读。
蕅益大师 《弥陀要解》
问曰: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带业得生,又无
退转。此弥陀愿力,诚乎不可思议矣。然则我于生
前且做世间事业,直待临终,然后念佛,可乎。
答曰:
苦哉苦哉。何等愚谬之言也。砒霜鸩酒,毒中之毒。
今汝此言,毒于砒霜鸩酒者也。非特误赚自己,又
且误赚天下若僧若俗善男信女,皆此言也。向所谓
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缘
,方遇
知识,方得
念佛。此等侥幸,万万人中,无一个
半个。汝将谓人人临终,有此侥幸哉。岂不见群疑
论云: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
必相遇,故无劝念之理。二者,业苦缠身,不遑念
佛。三者,或偏风失语,不能称佛。四者,狂乱失
心,注想难成。五者,或遭水火,不暇至诚。六者,
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者,临终恶友坏彼信心。
八者,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斗战,奄
忽而亡。十者,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此等十种
之事,皆是寻常耳闻眼见。不论僧俗男女,人皆有
之。或宿业所招,现业所感。忽尔现前,不容回避。
你又不是神通圣人,有宿命通,能知临终有业无业。
又不是有他心天眼,能知临终好死恶死。如上十种
恶缘,忽然遭著一种,便休了也。便做手脚不得了
也。便有知识活佛围绕,救你不得了也。便须随业
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到那时要闻佛名
,
不闻了也
。直饶你无此恶缘,只是好病而死。亦未
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如生龟脱筒,螃蟹落汤。
痛苦逼迫,怕怖慞惶,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你无病
而死。又或世缘未了,世念未休。贪生怖死,扰乱
胸怀。若是俗人,又兼家私未明,后事未办。妻啼
子哭,百种忧煎,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你未死以前,
只有些少病痛在身。忍疼忍苦,叫唤呻吟。问药求
医,祈祷忏悔。杂念纷飞,念佛不得了也
。更饶你
未病以前,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困顿龙钟,
愁叹忧恼。只向个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
也
。更饶你未老以前,正是少壮之日,正好念佛之
时。稍或狂心未歇,俗务相关。东攀西缘,杂思乱想。
业识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饶你清闲自在,有志
修行。稍于世相之中
,照不破
,放不下
,把不定
,
坐不断
。忽遭些子境界现前,一个主人,随他颠倒,
念佛不得了也
。你看他老病之时,少壮清闲之日。
稍有一事挂心,早是念佛不得。况待临终时哉
。何
况你更道且做世间事业,你真痴人,说此痴话。敢
保你错用身心了也。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如影
如响,那一件有实效。那一件替得生死。纵饶广造
伽蓝,多增常住,攀求名位,交结官豪。你将谓多
做好事,殊不知犯了如来不体道本,广造伽蓝等戒。
岂不见道,有为之功,多诸过咎。天堂未就,地狱
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眼光落地
,受苦之时
。
方知平生所作
,尽是枷上添枷
,锁上添锁
,镬汤下
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袈裟下失却人身,万劫难
复。铁汉闻之,也须泪落。祖师如此苦口劝人,曾
许你且做事业
,待临终方念佛乎
。又不见死心禅师
道,世间之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夜欢乐。
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奈
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
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
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后巷,
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
多云:待老来方念佛。好教你知,黄泉路上无老少
,
能有几人待得老到。少年夭死者多矣。古人云:莫
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又云:自从早年,
索妻养儿,经营家计,受尽万千辛苦。忽然三寸气断,
未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顺儿孙,斋得几僧,看得部
经,烧得陌纸,春三秋九,做得碗羹饭,哭得几声,
犹是记忆爷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头未
冷,作打财产,出卖田园,恣意作乐。以此较之,
著甚么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复
引古德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内米生虫,
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
儡,莫教绳索断。死心如此苦口劝人,曾许你且做
事业
,待临终方念佛乎
。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
石火电光,眨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
拨弃世事。得一日光阴,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
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
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
难追。思之思之。
净土十要之《净土或问》
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故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蒙普贤加被开示,已证等觉,普贤乃令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复以此普劝华藏海众。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人,蒙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但数声,即便命终,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观此,则上自等觉菩萨,不能出于其外,下至逆恶罪人,亦可入于其中。其功德利益,出于一代时教之上。以一代时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净土法门,未断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带业往生,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常途教道,相为并论也。以故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悉皆显阐赞导,普劝往生。(《印光法师文钞》·青莲寺念佛宣言书)
念佛之人,当吃长素。如或不能,当持六斋或十斋。初
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为六斋,加初一、
十八、二十四、二十八为十斋。遇月小即尽前一日持之。又
正月、五月、九月为三斋月,宜持长素,作诸功德。由渐
减以至永断,方为合理。虽未断荤,宜买现肉,切戒家中杀
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
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
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
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
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总名杂毒之善。欲回
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善导《观经四帖疏》
佛告阿难: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五种辛菜①。熟食
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
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
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
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
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
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大佛顶首楞严经》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
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
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
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
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
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
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
世界。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至言持戒,且先守佛两句略戒。其戒唯何,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两句包罗一切戒法,了无有遗。(三编·卷一·复复陈飞青居士书三 ·P289)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
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
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
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
(正)复谢诚明书
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
方知丛林规矩,为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
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若在家女人,家资丰厚,
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于身家穷困,何
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
誓受戒。至第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
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
戒,堪事佛故。满分者,五戒全持也。男子受戒,名优婆塞,
此云近事男。编者敬注)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
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尽形寿不妄
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此三说,即为得戒。但自志
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受戒者,为不如
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
(正)与徐福贤书
五戒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沉。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无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然杀生之由,起于食肉。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来。常作不净观,食之当发呕矣。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何也,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如斯之类,皆名偷盗。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徇欲忘身。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极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一切众生,从淫欲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或时失足,何况愚人。若立志修持,须先明利害,及对治方法。则如见毒蛇,如遇怨贼。恐畏怖惧,欲心自息矣。对治方法,广载佛经,俗人无缘观览。当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利,谓不犯之利。害,谓犯之祸害。)
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当痛戒之,切要切要。(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若或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妄语之流类。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4)
以上四事,不论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过。以体性是恶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层罪过。受戒之人,两层罪过。于作恶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无量无边。切须勉之。
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非为,故佛制而断之。凡修行者,皆不许饮。并及葱韭薤(音械,小蒜也)蒜,五种荤菜,气味臭秽,体不清洁。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许食。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饮之食之,皆无罪过。受戒饮食,一层罪过。即是犯佛戒罪。佛已禁制,汝又去犯,故有罪也。(五荤菜,西域有五,此方但四。)
十善者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两舌。七不恶口。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瞋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于兄弟则尽友,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骄惯,致成匪类。于邻里乡党,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当慈爱。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若以此风,化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家为政矣。(增广·卷四·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P908)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
为根本。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
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者喝,
无罪过。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
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佛大慈悲,虽有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事,
不可以此自宽。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儿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三编·卷三·复王(雨,雪)
夕居士书·P844]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
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
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
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
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
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
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
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
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
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①
。……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
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
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
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
曼佛世尊,其有信受佛经语深,奉行道德,皆是我小弟
也;其有甫欲学佛经戒者,皆是我弟子;其有欲出身去家,
舍妻子,绝去财色,欲作沙门,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
孙。我世甚难得值,其有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
猛,为众所尊敬。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于人后。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
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
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
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
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①及谭婆②等,狗见憎
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
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
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
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
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
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
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
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楞伽经》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
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
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
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
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
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
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此
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
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
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
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
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
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神鬼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
杀。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一切悟机,非友不发;一切恶法,非友不止。如车二
轮,去一则蹶。是以行道求友者,当严别净秽。一、山林闲
适之友当近,能止躁心故;二、严持戒律之友当近,能淡
诸欲故;三、智慧广大之友当近,能出迷津故;四、总持文
字之友当近,能决疑难故;五、寂寞枯槁之友当近,能恬进
取故;六、谦卑忍辱之友当近,能销我慢故;七、直心忠告
之友当近,能抑诸过故;八、勇猛精进之友当近,能速道果
故;九、轻财好施之友当近,能破大悭故;十、仁慈覆物、
不惜身命之友当近,能摧人我等执故。若无如是净侣,即当
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像设为师,以经论为侣,其他嬉戏
之徒,宁绝勿通。如入园中,虽无佳华,不植臭草,以无益
赏心,徒增厌秽故。
——袁宏道《西方合论》
福鼎平兴寺@2002-2016
客堂电话:0593-7277186 网站电话:0593-7277346 QQ:772277346 Email:pxs@pxs.cn
闽公网安备 3509820200004号 闽ICP备110148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