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界诠法师 > 佛经讲记 >

佛经讲记列表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2讲
    《观经》就是大乘的观法,观众生的自己的体性,让自己的体性能够显发出来。那我们行者--修行的人呢,要根据我们的心性本具,本具不知道,所以要观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托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来回照自己的心性,这样,心性本具的就能够显发出来。一旦显发出来,极乐世界就在心性当中,所言性具一切法,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3讲
    中国整个佛教早期都是注重这个“修心”,禅宗、禅门的兴盛,那么这经典所有的翻译,都注重这个从心来观。所以念佛到善导大师以后,一直都提倡持名号,因为说凡夫众生没办法普及观心的事情。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4讲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5讲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6讲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7讲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8讲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9讲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10讲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11讲
    “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是应现佛的大悲心来度众生,也就佛所有一切不是轻举妄动,想干嘛就干嘛,想一出是一出不行的,他要度众生应现他的大悲。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12讲
    “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所以说佛不拣择一个地方,所有法界的众生都要去应化。所谓的法界应化之境就是众生界,所有众生之类——众生法界都一一去度化。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13讲
    有大慈悲即是佛的心,佛是以无缘慈悲来摄诸众生。 慈悲有三种: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 第一是“众生缘慈”,就是佛证得这大悲的体,法界所有的众生都在佛所缘、所念的范围,他不拣择亲疏,哪一类众生,所有的法界的众生,佛自然缘念。他自然缘念一切众生,这是“众生缘慈”。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14讲
    《往生论》的三心是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 “无染清净心”,因为菩萨修行,他要有般若的智慧去引导,观一切法皆空,人我皆空,这样他才能够契入诸法的理性。那就跟上面的直心一样,跟至诚心也是一样,至诚心跟直心一样。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15讲
    “散善义”,也就是三福九品的内容。 上一次跟大家看到上品上生往生的基本条件,先是要发三种心。三种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跟《起信论》的三心、《往生论》的三心相联系,这三心也就是菩提心。那么菩提心如何才能够发起呢?所以要发菩提心,是一件很难的事。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16讲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所谓“此必不可”,就夹杂种种烦恼心,“贪瞋邪伪,奸诈百端”,这些心是不可以。为什么会这样呢?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17讲
    往生的三心,我们看到“回向发愿心”。《疏》是一百四十页。 那么昨天这地方是种种譬喻,接下来这个讲的世间法。我们每天能够看见的,千差万别,那么何况佛法,有不可思议之力,有种种利益,世间的事情不同。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18讲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这是他所修的。修的情形如何,然后以这样的善根呢,来回向往生,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比丘”——菩萨就没有了
  • [ 2022-08-07 ] 《观经四帖疏》第19讲
    《观经四帖疏》的最后部分,就是下辈三品,那是下品上生。下品上生这一段,分成九句。那么下品人没修什么善法,但是这里面按所造业的轻重来分别。那么上辈三品,所谓中辈的三品,都是修业修福,他所修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