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寺法式(三)

时间:2016-01-02来源:平兴寺 作者:本站编辑 点击:
请大家合掌,我们还是像昨天一样念《心经》一遍,再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再念《略教诫》。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善护于口

 请大家合掌,我们还是像昨天一样念《心经》一遍,再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再念《略教诫》。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入寺法式》这个法,我们已经学了两次了。我们先把上两次的内容先温习一下。以什么样的方式温习呢?我慢慢地给大家念一遍前面我们学的内容。大家要认真的欢喜的来听。按传统的做法,这个闻法,是我们自身要具备条件。尤其听闻这个殊胜的佛法,听闻清净等流下的佛陀的善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需要我们具备有三种心:第一种心是要有正知心,你的心要放得很正直,不可以有自己的邪知邪见;第二种心就是要有希求心,对法一定要有希求。不要认为自己“哦,我已经都懂了,我懂的很多……”。千万不可以这样,要有广大的希求心;第三种心,需要我们具备有智慧心,要能够分辨是非这样的智慧。希望我们以这三种心来听闻。
 我给大家读一下:
       《入寺法式》:“息心静默非喧乱所集,轨法施训岂漏慢所践。且心栖相表,形异世仪。归奉凭趣,理存规则。故应其俯仰,识其履行。是敬事仪式,如法亲觐。岂可足蹈净刹,心形懈慢。非为善法无染,故得翻流苦业,可不诫哉。”“今依祇洹旧法出。中国士民、凡至寺门外整服一拜、入门复礼一拜。安详直进,不左右顾眄。先至佛所,礼三拜竟,围绕三匝,呗赞三契。礼佛已,方至僧房户外,礼一拜。然后入见上座,次第至下,各礼一拜。若见是非之事,不得讥诃。若发言嫌责者,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且初入寺,背僧取异,云何得作出家因缘。经云:夫入寺者,弃舍刀杖杂物,然后乃入。顺佛而行,不得逆行。设缘碍左绕,恒想佛在我右。入出之时,悉转面向佛”。
        好,这是我们上两课学的内容。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一下温习。今天的内容是属于入寺法的第一科,清信士法。第一科内容里的第一小科,就是示正法,进入寺院到底应该怎么做。进入寺院应该怎样做呢?这个做法一共分了三部分来说。第一部分,我们昨天已经学过了,就是“礼敬舍恶等法”。
        今天进行第二部分的内容“想念慎护等法”。这是第二科,我先给大家读一遍今天要学的内容。
       “想念慎护等法。礼拜佛法僧者,常念体唯是一。何者,觉法满足。自觉觉他名佛,所觉之道名法,学佛道者名僧。则一体无别矣。”“低头看地,不得高视。见地有虫,勿误伤杀,不唾僧地,当歌呗赞叹,若见草土,自手除之。” 
        这是第二科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解释一下。首先这一科,大师他怎么教诫我们呢?说“礼拜佛法僧者”,当我们像前面先进寺院的时候,总礼三宝,一拜;然后再进寺门,在外边整理好自己,威仪具足,在寺门外顶礼一拜;进了寺门,然后再顶礼一拜。这两拜是干什么呢,就是总礼三宝,礼佛法僧——敬礼佛,敬礼法,敬礼僧,总礼三宝。然后礼完以后,安详地进入寺院,直接走到大雄宝殿,先礼佛三拜。礼佛三拜以后,然后绕佛三匝,再赞叹佛三遍,在绕的时候就赞叹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我们一般都很熟悉的这个偈颂,赞颂佛。这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因地里边百劫修相好的时候,在第九十一劫的时候,他遇到迪萨佛,当时迪萨佛在洞里边入法光三昧。当时释迦牟尼佛——因地里边的本师,见到佛入三昧的这个庄严相,就是赞叹,当时就赞叹呐,赞叹了七天七夜。这个脚——一只脚站在那里,一只脚好像还没有踩下去,因为佛入三昧的相太庄严了,所以他一直赞叹。就因这个因缘赞叹佛。以这样的因缘,顿超九劫,提前——这个本来弥勒菩萨先成佛的嘛,比释迦佛要先成佛,因为释迦佛在因地精进地赞叹佛,所以提前成佛。当时赞叹的,就是这个偈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赞叹就顿超九劫,先于弥勒菩萨成佛,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
        赞叹佛以后,就是礼完佛了,然后再去礼僧,礼完佛再去礼僧。依上座到下座,上中下座这样次第礼僧。前面这一科是讲这“礼”,礼是这样礼了,然后第二科再告诉你,在礼佛礼法礼僧的时候,你要忆念到他们是一体的,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佛法僧是一体的。
       在经里有打比方,就像一个香炉,一般香炉有三只脚,三宝佛法僧就像这三只脚一样,如果缺一只脚,香炉就不能立住了,所以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啊。然后,这个概念如果联系到上一科里面的内容,为什么在第二科讲一体三宝的内涵呢?就是牵扯到在第一科最后,谈到你入到寺院里边,尤其在家众,进入寺院里边千万不要看师父的过失。因为你一旦看到师父的过失,你就没信心,没信心,你的皈依体就受损害了。你没信心,直接的表现就是你说:“噢,我只相信佛我只相信法,这个僧啊,现在不行啦”。如果是你产生这样的观念,你那个信佛和信法也都变成了空话,是假的了。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因为我们会经常一不注意就犯这样的错误。
        所以,在第二科大师特别提醒我们,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你在礼佛的时候,其实你要作想:礼佛的同时就在礼法,也在礼僧。就是在礼佛的时候,你又在礼法又在礼僧。你在礼僧的时候,同时也在礼佛也在礼法,是这样的。尤其我们在顶礼善知识,顶礼出家师父的时候,你一定要想:他是佛,他是佛的代表,他是佛法的代表,他是佛法的传承者,我礼他其实呢——礼出家师父,礼善知识,并不是说礼他某一个人,因为他是代表了三宝,他是代表了佛法,所以我才礼,他们是一体的——这很重要,千万不可以割裂开来。
        所以在第二科接下来,大师又给我们解释,为什么他们是一体的呢?说这个“礼拜佛法僧者,常念体唯是一,何者”。为什么他们体是一呀?我们平时看,那出家人就是出家人,那个佛就坐在殿里面的,法就是经书啊,这明摆着就是三个东西,怎么是一体的呢?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所以呢,大师也用这个自设问答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觉法满足、自觉觉他名佛”,这是佛的定义。什么叫佛呢?就是觉法满足,对涅槃法,已经彻底的圆满,已经了悟了达——觉法满足,表现在自他两方面。这个觉法满足,从自方面讲叫自觉,从他方面而言叫觉他。这两方面都圆满就叫佛,这是佛的定义。
        然后“所觉之道名法”。佛所觉的这个涅槃之道、离苦得乐之法、这个出离之道、成佛之道、菩提之道、或者说往生极乐世界之道,所觉的这个道就是法。佛觉的是什么,就是觉的这个法,觉的成佛之法,觉的是涅槃,息灭一切苦,得到寂灭乐,这样的法,这样的道,这就是法的内涵,这是“所觉之道名法”。或者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这个道是诸佛的果缘,众生的心本,这就是道的内涵。这是从法的实质上、实相上给我们作解释,是这样的。
        接下来,什么叫僧呢?“学佛道者名僧”。就是学习成佛之道的名僧。
        这是三个——佛法僧,这三个概念的定义,大师已经给我们定义好了。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就会得出一种结论:则一体无别矣!肯定一体无别嘛,是不是这样?
        如果我们对这个定义从概念上还不是很了解的话,接下来大师又在括号里面有小注,进一步给我们再解释一下。小注里面大师怎么说呢——“始学名僧”,刚刚学佛道的,刚开始修行佛道的人名僧。你看,在近三千年之前,我们的本师在印度示现,舍弃转轮王位,义无反顾地走向出家之路,后来他的这些弟子也都追随他,以各种各样的因缘,也舍弃世俗,然后走向出家之路,剃发染衣。所以这些后来跟随佛走向出家之路的这些人就是“始学”了,刚刚学佛道的,这就叫僧的定义。
       “终满足名佛”。“终满足”是什么意思?他出了家以后,舍弃世俗,然后觉行圆满,自觉觉他都圆满了,觉法满足了,这就是佛。这一开始叫僧,最后圆满了叫佛。你看他们之间有没有差别?其实只是一个因一个果上的一点差别,从体性上没有差别。为什么没有差别呢?从体性上来说的。
 接下来,大师又跟我们讲,为了我们避免见僧的过失,所以大师接下来又特别详细解释这个“僧”——“僧时未免诸过”。你想想,一开始他出家学佛,那怎么可能一下子就一点过失都没有呢,你说合理不合理?肯定不合理嘛。就好像我们在家读书的,一开始刚进一年级,对吧,一年级读书的,那怎么可能一点过失都没有,是吧?他需要老师教啊,老师很努力地教,他可能还是淘气,可能还会犯很多过失,这从世俗上上学这个事情。我们可以间接地去体会。
        出家学佛道其实也是这样的,出家学佛道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就从世俗的各个角落里来的嘛,对吧?随着各自的宿世的善根因缘,来追随佛来剃发染衣出家的。当然一开始肯定免不了会犯很多过失,这个没有什么,无可厚非。然后“佛时,一切恶尽”,成佛的时候就是一切的恶都灭尽了,完全离染。
       这就是修行,一开始修行的时候,如果你根本就不犯过失,那还修什么,对吧?一开始修行的时候,肯定有很多过失,有很多过失所以才修行。把过失慢慢地拿掉,就慢慢地具备功德了,等你过失都没有了,那就功德都圆满了,就成佛了。
       这就是大师给我们解释,僧和佛之间的差别在哪里?“一切善满也”。一切恶尽、一切善满了,就是佛了。“今我未出家学道,名俗人”,接下来这是我们自己反省。由前面的解释我们领会到,为什么佛法僧是一体的——因为佛觉的是什么,觉的是法,“觉法满足”,修这个菩提道,最后圆满的就是佛。僧是一开始修这个解脱道的,修成佛之道、离苦之道的。所以,他们所觉的这个道,都是佛道,都是涅槃法。法是所觉,佛和僧是能觉,他们觉的都是法,都是涅槃法。只是一个是开始,一个是果位。所以他们的体性是一个。
       再接下来“我今未出家学道”,就是我们刚从世间来到寺院里,我们一般在家众,我们反省自己。如何反省呢?就这么反省“我今未出家学道”,我现在还是在家,还留着长头发,还穿着俗家的衣服,名为俗人,或者叫白衣。“回俗即是道器”,你剃发染衣了就是道器了,对吧?你舍弃世俗,不就是当下就可以修道,就可以成为出家人了?有人说“我出家很难呢,啊呀,这个我可能,一听到出家啊……”有一些在家的同学“我一听出家就很害怕”!这个其实没什么害怕的,这个出家本来就是人做的,有什么害怕的?而且佛都给我们做出榜样来了。有人说这个出家也很难呐。其实也不难,就是你剃头穿上染衣就出家啦,很简单。“回俗即是道器”,难不难?完全是因为你自己造成的。出家这件事难不难,就是看你自己对这个问题有没有认识,你有没有看到出家的价值,关键在这里。但是我们往往糊涂,把这个出家“噢,谁谁不让我出家”,或是种种的,推到外面的因缘。这个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认识到,出家这种身份是世间至极尊贵的一种身份。
        这种身份,是接受世间礼拜供养的身份,尊贵吧?世间是哪些人呐?下至乞丐,上至国王,当然里面也包含了我们的父母。你出家了,父母礼拜你,你可以接受,为什么?你已经代表的是佛陀,你这个身份代表的是佛陀,这个身份尊贵吧?当你真正认识到这种身份的尊贵的时候,我想,你有一线的希望都会出家当和尚的,就怕你认识不到。其实说句实话,佛在经里面一再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无限的生死轮回里边,偶尔的变为人,投身人道,而且还六根具足,具足暇满,还听闻了佛法。这时候如果你不抓紧这次机会出家,那是很亏的。
        那你以后肯定会后悔“哎呀,我怎么这么傻啊”!竟然如此的傻,没有抓住这次机会。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在世间,其实机遇只有那么几次,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我们大部分都是成年人了,你想一想一个人在世间活着,几次关键的时刻,比如说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工作以后某种因缘,或者成家或者怎么样一种因缘,也就是那么有限的几次机遇,如果抓不住,那你后悔就来不及了。这是从世间这个角度讲,从我们有限的这一期生命里去看,哪怕只为了获得这个世间的那种非常相似的一种安乐的话,那个机遇,其实都需要智慧去观察,及时地抓住它。但是在无始的生死轮回里边,获得真正快乐的机会,少之又少,更需要大智慧去捕捉它。
       所以我们获得人身,如果你抓住这一次机会出家,说明你是最有智慧的。有人说“你看你,出家了不也是糊糊涂涂的”。是,但我有一个底线,什么底线呢?任何事情毕竟要有开始的,你不可能一下子一出家一下子就变得很行,不可能。你肯定要有开始,如果你没有开始,你总是不愿意开始,那你永远都没有机会。所以,有机会,你要敢于踏出这开始的第一步,在无限的生命之中,这是生命的一场革命,这个非常重要。
       尤其这个时代,我们觉得也应该更加提醒啊,我们学佛的同修之间应该提醒,有因缘要赶紧出家,不要管他三七二十一,这个非常重要,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其实轮回里边你担心的事情是担心不过来的,你怎么担心都是苦,这是轮回的真相。你说我舍不下,你舍不下的东西是什么,你要去观察,其实是一大堆苦。你为什么舍不下?你想受苦吗?——这是很糊涂的,所以你一旦看清了这个事实,就会义无反顾地一刀两断,赶紧出家,因为出家才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安乐。所以大师在这里特别提醒我们,其实也是这样的意思在里边,“回俗即是道器”,这让我们在家众反观自己:你回俗,马上剃发染衣,你进寺院你就别回去了,对吧?就很简单,复杂都是自己搞出来的,如此深思。
       “我亦有道分”——我有出家的因缘呐,你想一想。“云何轻侮”,你怎么可能轻视自己?甚至你还轻视这些师父,对吧?那是你希求的目标啊,你怎么敢轻视他们呢,他是你们的榜样啊!有人说来到寺院里现在好像没法可学,其实这也是糊涂,就算这个出家人——我这个出家人大字不识,但是我出家了。出家这个行为在这个生命之中,就够你在家人学一辈子,为什么?一般人你不敢。你在家学得再多,但是你都不敢踩出这一步,那说明你学的都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的?你在家里学的再多,如果没有激发你出家的心,没有认识到世间的苦相的话,那你学的那些东西只能加深你的我执,只能加深你在轮回里边苦的程度。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所以接下来啊就是,你这样反观一下,我们自己有这个道分,所以“云何轻侮”呢?“宜至心皈依”,所以我们应该至心——至心是什么意思啊?登峰造级这样的心,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心了——就一心的来皈依三宝。“至心皈依自作出家因缘者”,自作,自己给自己制造这个出家因缘者,“是名围绕念佛法僧之大意矣”,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怎样想的?——“我一定要出家,我一定要像佛一样,成就像佛一样的功德,度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出家都成佛”——要这样念佛才是圆满的念佛。
        大师特别提醒我们进入寺院里,就围绕念佛法僧的大意是什么——念佛、念法、念僧、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了解一体三宝以后就知道,在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就在念佛、念法、念僧了。他的意趣是什么,就是做自己出家的因缘。再进一步的解释,出家因缘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我就是一定要学佛,佛是出家的,我一定要出家;而且不仅我一个人要出家,我要发动家里的大大小小全体出动。有人担心全体出动了,那个世间那怎么办呢?——这又是愚痴了。如果全体出动了,当下就是极乐世界,转娑婆为净土,这个非常殊胜。所以大师就是这样提醒,点醒我们,要认清世俗是苦的,没有一点乐。
       接下来“低头看地”,告诉我们要低头看地,“不得高视”。所以我一开始说,进入寺院你要低着头,猫着腰,还得合着掌,什么意思呢?降服我们的我慢。尤其在家有点小职位的、有点小权利的,都我慢的不得了。其实我们了解佛法以后,就看的那样是非常可怜,是可怜悯者,他还不知道那是苦的根源。在世间获得一点小名位,如果你认为这很安乐,轮回也很安乐,那只能让你以后轮回的更厉害,苦的更是死去活来。现在有的人,没有善根的,在世间摸爬滚打,打了半天以后呢,也弄得一点小名位,最后发现苦的一塌糊涂。但是又说不出来,最后结果怎么样呢?走上绝路——自杀、跳楼、喝毒药、发疯……可怕吧!弄了半天,最后结果如此,一条死路,绞尽脑汁去往上爬,绞尽脑汁想把人家口袋里钱掏出来,最后结果自己把自己逼上一条绝路,这就世间的真相,可怕吧!
       佛陀其实在三千年前已经告诉我们了,他现身说法——佛陀在印度示现示现是什么身?王子,王子身,悉达多太子,王子身,而且是转轮王位,马上就是转轮王,继承王位。一切都圆满,身相圆满,我们现在都很好乐长相圆满,什么整容之类……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用再整容,是世间最极圆满的,他是最漂亮的,谁也超不过他。而且从内在,他是最有智慧最慈悲的。从力量上,他是世界最有力量的人,力气最大。他具备实力,十八不共法,所以佛陀才敢在这个世间,向世间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谁不服你站出来比一比。只有佛陀才敢说这句话,向世间声明,你想比什么?想比力气?想比学问?想比智慧?想比神通吗?想比才能?各种才能:工巧明、声明、医方明、内明、因明等等的各种明,你想比哪一个尽管比,所以佛陀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你想想,我们这样去思维佛陀功德的时候,又想到“我现在已经是佛的弟子了,而且已经要发心出家”,那你会怎么样?你会非常地欢喜。人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在一期生命之中,应该做最重要的事对不对?讲究效率,效率要很高的话,就做最重要的事,做什么事,学佛,学佛里边效率最高的,出家学佛,出家学佛效力最高。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你在家这么多事情能学多少?效率不高,甚至可能都学不了,只能挂个学佛的名,所以只要有一线希望——你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不要动摇,坚决出家。
        所以呢,我们一般走进寺院要注意了,可能你认识不到这一点,都会有些高慢心啊。怎么办,这里大师告诉我们,你要“低头看地,不得高视”,一方面是护生,地下可能有些虫蚁,要护生,再一方面是降服我们的慢心,“见地有虫,勿误伤杀”。
       “不唾僧地”——要保持环境的干净,爱护寺院的清洁,有这样一层意思。护持环境的清洁,可以感得自己以后生净土的因缘。再有一个,这个“不唾僧地”还有一层意思,你要看到寺院里边发心出家净人——我们寺院里边,平兴寺有很多发心出家的净人,你看到他们应该赞叹,不可以诃斥他们,这也叫“不唾僧地”。因为出家人就是由这些净人里面出来的,而且更广义的,对我们在家学佛的同修要互相赞叹,不能互相诽谤,这也叫“不唾僧地”。
        再在接下来“当歌呗赞叹。若见草土,自手除之”。进到寺院里在家的信众啊,来到寺院里边看到地上有杂草、有尘土、脏东西、乱扔的果皮等等,你要很自觉的去清理、去收拾打扫。不要来到寺院里好像跟家里一样,甚至更懒了,走来走去的,像一个领导视察一样。这是很傻的人,很愚痴的。你来到寺院里——这是福田呐——你赶紧地行动起来,这是最聪明有智慧的人,你就是自己积集福报,以后有因缘出家。
        这是第二科的这个“想念慎护等法”。第二科的中心我们要把握住,就是:佛法僧是一体的,念佛、念法、念僧,你正念佛的时候,就在念法了,也念僧了;你正念法的时候,也念佛、也念僧了;你正念僧的时候,也念佛、也念法了。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同时就念了法、念了僧,这个要理解到,一体三宝。
        再接下来第三科是“有缘暂宿等法”。有因缘,像我们来到寺院里打佛七,都是有因缘住到寺院里边的。住到寺院里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为大家读一下:“若有因缘寺中宿者,不得卧僧床席,当以己物藉之;亦勿卧沙门被中,并调戏言笑,说非法事。沙门未眠,不得先寝,为除憍慢故;又勿坐僧床席,轻侮僧故;俗中贵士之座,犹不许贱人升之,况出世高僧,辄便相拟。是以经中,共僧同床半身枯也,如是因缘如别广说。若至明晨,先沙门起。”
       在寺院里有因缘住应该注意的问题,大师怎么教诫我们呢?他说:“不得卧僧床席,当以己物藉之”。来到寺院里,住的床铺、铺的这个褥子上面,要自己带的或者床单或者什么,铺在上面“藉之”——垫着。这是什么意思?爱护僧物,爱护僧物啊。寺院里的东西这都是十方信众供养修行者的,然后我们偶尔地以俗人的身份来到寺院里住的话,自己应该很小心呐。人家这些不是专门供养我的了,只是有因缘暂用一下,所以一定要非常小心,要爱护,千万不可像在宾馆里边一样“我反正花钱了,我就随便用,用这个被子什么的擦脚啦,随便弄”。弄一弄然后就扬长而去……这种毛病千万不可带到寺院里来。
       “三宝财法应守护,亦勿卧沙门被中”。如果专门出家人用的东西,千万不能用,应该问师父:“这个可以用吗?”如果可以用则用。可以用,自己都要好自为之,很小心翼翼地用,切不可大手大脚。然后小事里边,大师又提醒我们“应自设供,供养于僧。岂损他供,自害善器”,就讲这个道理。下面又说“并调戏言笑,说非法事”。来到寺院里边住的话,不可以说世间的这个王贼水火的这些事,杀盗淫妄……世间的这些带到寺院里说;嘻笑……这个要清楚,不得说非法事。应该一心忆念三宝。“沙门未眠,不得先寝”。在寺院里住,出家的师父还没有休息之前,你不能先睡觉,这是规矩。为什么?有什么好处?除自己的骄慢。
       “又勿坐僧床席,轻侮僧故”。和出家师父不能坐在一起。一个座位上坐在一起坐得很近,这个不可以,是消你福报。为什么?他是师父,他代表佛,你一个在家人的身份,怎么可以和这么至高的身份坐在一起呢?从世间这个角度而言,你很不懂事,你很无知啊。尽管有时候这师父慈悲——师父慈悲是他的慈悲,但是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你不能说师父一慈悲,你就找不着北了,师父表扬你几句,你一下子就好像已经不得了了……那说明你很不懂事。
       “俗中贵士之座,犹不许贱人升之”。这打比方,世俗的那个很高贵的人,打个比方,国王——这个随便的一个老百姓,你随便地坐在王座上,怎么可能?跑到王座上去坐,搞不好给你惹来杀身之祸。所以“况出世高僧,辄便相拟”。出家人这个身份远远地超过国王的身份,这是经里面的比方。国王的身份和出家的身份,二者如果相比的话,这个国王的身份,相当于一滩大便,所以你在世俗,那个大便上都不允许让你去坐,何况远远超过大便的这样一个法座,法王座。你一个俗人,怎么竟敢和具备这样身份的人坐在一起呢,所以要很小心噢!
        你来到寺院里,不是像一些人说的,和师父来交朋友的,这都很不懂事,很愚痴啊。是以“大师又言”,经里边说“是以经中,共僧同床半身枯也”,佛在经里面说的,说和出家的师父同坐在一起,感得什么果报呢?半身枯干,得到这样的果报,可怕吧?因为他没这么大的福报。“如是因缘如别广说”,在经里边有很多了,你有因缘可以看,这果报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对出家身份一定要恭敬,这非常重要。
       “若至明晨,先沙门起”。第二天早晨起来应该提前起,不可以像在家里,一睡睡到太阳都出来了,那就说明你也不懂事。来到寺院,我们一般出家师父都起得很早,你来到寺院里住,应该比师父起得更早。但是,你不能起来大吵大闹,应该坐在那里,一心修持,忏悔自己的业障。然后一心念佛,自己积集资粮,等着师父起来,而不是说自己起来,就开始大吵大闹,那就是搞错了。
        好,这是第三科。有因缘暂宿的,这我们要注意的,总结一下,就是要爱护。有缘在寺院里住的话,应该“三宝财法应守护”,应爱护三宝物,像爱眼珠一样爱护;再有一个,不可以在寺院里边住的时候,说世间的闲话、调笑,说那些放荡、嬉戏那些的话,不可以;再有一个,不可以和出家师父并排的坐在一起,还挨得很近,不可以,这个消你福报,应该恭敬;再有一个,睡的时候应该晚睡,晚于师父。起的时候,应该早于师父。在寺院里住,是这样的,这是“清信入寺法”里边的,这个是正法,第一科。
        第二科就“斥非法”——正确的在寺院里住的方式、入寺院的方式我们了解了,下面给我们展示这个非法的形式,警诫我们。首先先读一下“凡入寺之行,与俗人作入道之缘;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供养僧者,为出离之轶也”。
        大师慈悲,首先告诉我们,进入寺院目的是干什么要明确。第一个,“与俗人作入道之缘”,就是出家之因缘,进入寺院就是种以后自己出家的因缘——“入道之缘”。第二个“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我们一般的在家众来到寺院里,建寺院呢你随喜,出一些净资,然后来修建寺院,这是给你自己积集以后生到净土的因。这个清楚啊。你在往功德箱里放十块钱的时候,你说我建寺院,你要忆念住这是我自己种下自己生到净土的因,是这样子。第三个,供养僧。我们也会来到寺院里供养僧,打斋。供养僧者是干什么呢?“为出离之轶也”,给自己积集以后解脱的因缘。解脱,解脱什么?解脱烦恼。供养僧目的是干什么?是对治自己的悭贪。供养僧的目的是对治自己的悭贪。因为烦恼是束缚我们在轮回里边的敌人,怨敌。就是因为烦恼给束缚在里边,因为烦恼无间地造业啦,造了生死业,把我们缠在轮回里边,所以烦恼是我们的仇敌。对治烦恼,如何对治烦恼呢?来到寺院里要经常打斋,要供养僧,是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对治烦恼,给自己以后制造这个出离之因缘。
        这大师首先开示我们进入寺院的三个因,这是入道之缘、开净土之因、为出家之因,是这样子。三个因,要记住了。
        再接下来,就是明非法之相了。给大家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们来到寺院里是不是可能是这样,我们对照一下:“今末法中,善根浅薄,不感圣人示导,仅知有寺而已。不体法意,都无敬重佛法超生因缘,供养福田。而来入寺也,多有人情来往,非法聚会。又在寺止宿,坐卧床褥,随意食啖,乞索取借,如俗去还。逐意则喜,违心必嗔。系缀胸抱,望当图剥,犹牛羊之抵突,恣顽痴之鄙情。或用力势逼掠,打扑抄夺,具造恶业,必死何疑。一但横骸,神何可灭,随业受苦,永无救护,可共悲哉”。
       他不懂啊,如果真不懂的话,他还会谦虚下来。就怕他不懂还不知道,还认为自己很聪明,那就更可怜了。下面大师又特别提示我们,“非三宝不能救啊,由此人不可拔呀”。没办法,教化不了。你教化他,我们师父教化他,说了一句,他说“你这个素质这么低,都没读过学。我是博士,你连小学都没毕业,还来教训我”……教训不了,这个业障太重了。他不是三宝不能救,由此人不可拔。没办法。所以人要有业障,真是没办法,这是很可怜的。所以我们有因缘应该互相帮助啊,应该提醒这一点,非常重要啊。
       “若有智之人”呢,“终不行此,敬重寺法,准而行之”。有智慧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就反过来。怎么叫有智慧了?我们学习了《入寺法式》,我们就有智慧了。我们就会怎么样呢?“终不行此”就不会想做那些非法事,对吧?“敬重寺法,准而行之”。当然来到寺院恭恭敬敬的,对吧?很如理地做。那你会怎么样呢?——“护惜三宝,咨请法训,自招大益”。你会获得大的利益。表现在哪里?大的利益,就是现世会免难,后世会生到善处。善处:差一点,人天;好一点,极乐世界。对吧?大意是这样的。
        故经云“众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园”。众僧是良福田,来到寺院就是福田地啊,你好好地做,如法地做,了解学好了《入寺法式》你如理地做的话,你会积大福,现世免难。对吧?免一些苦。然后后世就更好,由光明趋向光明,这多好,何乐而不为?如果你不了解《入寺法式》,你没有学好,你糊里糊涂,甚至有因缘学也不想学。有一些邪见,邪知邪见挡住,你会怎么样?在福田你会造大恶业,你就会自己制造了恶业,现世其实你就会有一些障碍就会出现。你会遇到倒霉事,下辈子还会堕落到三恶趣。你想可怕吗?“蒺藜园”。是这样子。“斯言实矣。当知衰利由心,非前境咎”——这取舍完全由你自己。自作业,业是由自己决定的,自己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命运由什么决定?由你自己身口意三业,造的是不是如法。不如法自己受苦,如法自己享乐,是这样的。
        好,这是“清信士入寺法”。下面“清信女法”。有一些有相同的,前面的其实都是相同的。重点我们注意后边,就是一些不同的部分。就是女居士进入男众的道场,应该注意的问题啊。
        给大家读一下“清信女人入寺,仪式同前。唯不得在男子上坐,形相语笑,脂粉涂面,画眉假饰,非法调戏,共排荡,持手撑人”。
        女居士就是说,来到寺院里边要注意威仪,是这样的。严肃,不可以打扮得花枝招展,如果打扮得花枝招展进入寺院,说明你也很不懂事,不知法。要很严肃,这点很重要。必须“摄心整容,随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养”。要听师父的安排。“忏悔自责,生女人中,常成碍绝,于此妙法,修奉无因。不得自专,由他而办,一何苦哉”。男女是有差别的,这个佛在经里面早讲了。女的,生为女身,这个烦恼要比生为男身的烦恼要多,要重。这是事实,你不能回避这个事实。
        然后呢,所以修行就很难,她放不下呀。女的比男的对世间的贪著要强啊。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胆子小,这很明显。“哎呦,要万一怎么样呢”……胆子小。所以这个女的在家众要认识到这个自己的缺点,自己要好好忏悔。找到差距以后呢,好好忏悔,自己呢好好地积集资粮。积集以后获得男身的资粮。其实女身呢获得男身的资粮,最好的方式是赶紧出家,你这一世就会变成丈夫身——出家相就是丈夫身呐,你不用等到下一世。女众啊,女众你这一世出家,马上就是丈夫身了。剃发染衣,现佛相,就是丈夫相。那下世肯定是。
        然后下面:“修奉无因由他办,一何苦哉”——生女身很苦的了,大家可以想一想,女众可以想一想。“应深生鄙悼,若见沙弥,礼如大僧,勿以位小而不加敬”。这里又特别强调,千万对年纪小的沙弥要恭敬。为什么?他也是出家的了。这个小字里边,大师又特别提醒我们,“此于大僧呢为小,于俗为尊。出家受具,便入僧数,不得以小儿意轻而持接。设有说法,当谨听受,勿复唤名而走使”。不可以因为他年纪小,是小沙弥,你看不起他。其实不是,你千万不可以。因为他也是出家,也现的是佛相;因为他马上年纪到了也会成为比丘啊,千万不可以俗人的眼光,来轻视小沙弥。
        好这是入寺的清信士法和清信女法,我们看好了。这入寺法我们都清楚了,下面,出寺的时候。离开寺院,该注意的问题。我给大家读一下啊:“出寺法,如此等,在寺中竭力行之,所谓士契。辞出寺门,如法作礼,凡以秽俗之身入寺,见金刚净刹法地,自度乖于仪式。若去时需自赎其过,随时多少,事有不空”。大师告诉我们,出寺院的时候,应该怎么出,应该怎么样呢?佛前礼三拜——要离开寺院的时候,应该在佛前礼三拜;然后呢,到门口的时候,再礼一拜;出了门,再礼一拜。我们进来的时候,进来之前,先礼一拜;进来以后礼一拜。出去的时候,也出去之前礼完三拜,拜佛以后,出去之前,在门里边礼一拜,出去以后再礼一拜。“若僧少时”呢,次第各礼一拜——还要礼僧。礼完佛了,总礼三宝完了,然后再礼僧。如果僧少的话,有几个出家师父,就各礼一拜;如果多,就总礼一拜,就可以了。总礼三拜总礼三拜,代表的也是佛、法、僧三宝,是这样的。
        然后呢,大师还告诉我们,我们是秽俗啊,在家是秽俗啊,不清净的。要知道,入寺院肯定会造很多过失,那么离开的时候呢,要随施:布施。布施财物,布施自己的力量,服务寺院;财施;还有自己的身口的承事,这样的供养。表示什么呢?不空。不空啊,不白来,是这样的意思。要赶紧以财施和身口的承事,来积集自己以后出家入道的因缘,是这样的。
        好,这是出寺法。入寺法和出寺法,这是中国祇洹精舍的旧法,我们已经了解了。我们应该检点自己。找到差距以后,也该找到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接下来就是第二科:“今师要术”。这是南山大师特别提醒我们的一点,我们要注意啊。我给大家读一下,这个是重点。
        “今师要术。此入寺法,中国传之矣,余更略出,护过要术。谓一切天人龙鬼,是出家人修道之缘;一切出家人,为天人龙鬼生善境界。出家人既为四辈生善之处,不得对彼幽显,轻有所失。彼四辈,既是出家修道之缘,又不得辄便见过。佛以敕竟,假使道人蓄妻挟子,供养恭敬如舍利弗大目犍连等,莫生见过,自作失善境之缘也”。
        “今师要术”,大师提醒我们。怎么提醒的呢?出家人是受四辈供养的——哪四辈呢?天、人、龙、鬼。也就是说,出家是天人龙鬼积集福报的福田,是供养的对境。所以呢,佛说,你们天人龙鬼,不能见出家人的过失。即使这个出家的师父蓄妻挟子,你们天人龙鬼都应该恭敬他,如舍利弗目犍连一样。否则的话,你见过失,你自己就失去自己的福德因缘啦。
        再接下来:“凡出家者,长标远望,必有出要之期。始尔出家舍俗,焉能已免瑕疵也。智士应以终照远度,略取其道,不应同彼愚小,拾僧过失。所以天龙鬼神,具有他心天眼,而护助众僧者,非僧无过,以克终照远耳。今人中无察情鉴失之见,情智浅狭,意无远达,暂见一过毁辱僧徒,自障出要,违破三归,失于前导,常行生死,不受道化,可谓惑矣。小儿痴矣”。
        这是大师大慈悲的提醒,诃斥我们末法时代的在家众。也可以说,提醒我们呐,慈悲提醒。这段也说明了前边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因为什么呢?出家修道,他有的是一开始刚出家的,怎么可能做的很好呢?怎么可能免瑕疵啊。天、龙、鬼、神,都有天眼通和他心通的,它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它们都不敢见出家人的过失。为什么?它们有远见呐。因为它知道他刚出家,一开始有点过失,这很正常啊。他慢慢的就会修好,而且最后会成佛的啦,是这样的。所以它们不敢见出家人的过失,而且好好的护持,做外护。因为它们以后也要以此因缘,以它们做福田,种下自己以后出家修道的因缘。你看天龙鬼多聪明。
        但是人呢,就有时候就见过失。其实见的是不是过失都很难说,他自己就很执着。看到出家师父“你看这个他都不行,都不如我”……如何如何的。这个是很傻的。大师诃斥我们这个“可谓祸矣”。你这烦恼,是“小儿痴”。你小孩子不懂事。什么意思啊?我们一定要恭敬出家师父,这个非常重要啊。因为他代表的是佛法,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这个道理了解了说明你是智者。
       最后有一段呢,我给大家再读一下,也可以说是做为我们这次课的一个结尾吧。这段呢,是《资持记》里边一个补充的说明,对这个《入寺法式》的一个补充说明,大家可以注意听一下,给大家读一下。
      “感通传,韦天告祖师”——《感通传》里边,天人呢,跟南山大师说,“天竺诸国”——就是印度啊:“天竺诸国,不及此方。此虽犯戒,大涂惭愧,内虽凌犯,外犹慎护。故使诸天见其一善,忘其百非。若见造过,咸皆流涕,悉加守护,不令魔恼”——当时,天人啊,他跟南山大师说,他说印度那些国家的那些修道者,那些出家众,不如汉地啊。“此方”,不如我们汉地啊。为什呢?这个地方的人呢,他有一个特点:如果一旦犯了过失,他会有惭愧,会生大惭愧。他都惭愧。里边尽管有烦恼,但是外边,他会很护持,很小心,修持心很重。这是我们中国汉人的特点。
       所以呢,诸天,这些天人,见到这些汉地的出家人,他偶尔犯一点过失啦,他都会哭起来。为什么?他有惭愧啊。“哎呀你怎么会犯?刚刚出家,应该小心呐!”然后呢,因为见其善——因为他还有很多善,很多善表现在哪里?他有惭愧心。他不会好像是无所谓的,会有惭愧心。这一点呢,超过印度。这是大师在这个《入寺法式》最后的一段补充的一段说明。
       所以,尽管一开始出家,有一些过失,但是诸天都会很努力的去保护他,不会因为他犯了一点过失就不管了,就诽谤啊,等等等的。他还会很努力地去守护他,防止他受到魔的恼害。天是这样的,那人呢?我们想想,人呢?那当然我们更应该努力啦。天比人要更聪明啦,对吧?福报更大啦。天都不敢见出家众的过失,那何况人乎?对吧?
       好,今天,我们这个《入寺法式》就学圆满了。一共三天,我们首先感恩各位师长和三宝的这个恩德,给我们制造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一起学习这么殊胜的这个《入寺法式》这个法。这个法呢,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我们正修的时候,念佛的这个功德不漏失。
       我们总结一下这三天学的重点: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寺院是干什么的?八个字要记住:“息心静默,轨法施训”。什么叫寺院?就是“息心静默,轨法施训”。
       再接下来的第二个重点,就是进入这样的一种殊胜的场所,世间最极殊胜的场所,你应该怎么样呢?千万不可以看出家师父的过失,应该赞叹、随喜。见到师父的过失,应该自己好好的忏悔,忏悔自己业障重。这是两个重点,要记住。
       那我们做一次回向,以回向呢,来感恩、发愿,以回向的方式来感恩师长和三宝的这个恩德,成就我们一起学习的这样一个恩德。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